越石刍仍负,邹阳书未陈。
昏借疏萤耀,寒惊过雁新。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克侯在官场失意,身处下僚之位时的孤独与无奈。通过“越石刍仍负,邹阳书未陈”两句,诗人以古代贤士越石父和邹阳自比,表达了自己虽怀才不遇,却依然坚守理想,不屈服于现实的坚韧品格。接着,“解骖谁问汝,抱璧不投人”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诗人感叹无人理解自己的苦衷,即使手中握有珍贵的才能(如“璧”),也难以得到赏识和重用。
“昏借疏萤耀,寒惊过雁新”两句,运用自然景象来渲染诗人的内心世界。黄昏时分,微弱的萤火虫为他提供了一丝光亮,而寒冷的季节里,南迁的大雁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同时也暗示着离别的哀愁。这些意象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意境美,也反映了诗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友情的渴望。
最后,“莫教龙吼匣,恐犯斗牛频”两句,以龙喻指自己的才华,匣象征着被埋没的机遇。诗人担心自己的才华如同龙藏于匣中,频繁地触犯天上的斗宿和牛宿(古人认为这些星宿能影响人间的命运),暗示了他对施展才华、改变命运的渴望,以及对当前处境的不满和焦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官场不公和个人遭遇挫折时的复杂心理状态,既有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反思,也有对自我价值的坚持和对未来可能性的憧憬。
晨趋禁掖暮郊园,松桂苍苍烟露繁。
明月上时群动息,雪峰高处正当轩。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
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
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桑。
虚誉不可饰,清知不可忘。
求名迹易见,安贞德自彰。
讼狱必以情,教民贵有常。
恤茕且存老,抚弱复绥强。
勉哉各祗命,知予眷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