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答 鹅 湖 长 老 绍 元 示 太 玄 图 宋 /梅 尧 臣 鹅 湖 有 鹅 吾 不 问 ,鹅 湖 无 鹅 吾 不 疑 。道 士 须 换 黄 庭 经 ,释 子 自 明 太 玄 辞 。噫 嘻 兮 此 意 迥 与 山 阴 别 ,我 亦 曾 非 逸 少 为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问(bù wèn)的意思:不关心;不去询问。
道士(dào shì)的意思:指道教的修行者、信奉道教的人。
鹅湖(é hú)的意思:指人或物在水中漂浮,无所依靠。
山阴(shān yīn)的意思:山的背阴面,指被遮蔽或被忽视的地方。
释子(shì zǐ)的意思:放下儿女情长,舍弃个人感情。
太虚(tài xū)的意思:指虚幻、空幻的样子或状态。
虚辞(xū cí)的意思:指言辞空洞、虚无的词语。
噫嘻(yī xī)的意思:表示惊讶、疑惑或感叹的语气词。
逸少(yì shǎo)的意思:逸少是一个形容词,指的是一个人非常聪明、才智出众。
自名(zì míng)的意思:
(1).自称;自命。 宋 苏轼 《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途中作口号》:“诗人如布穀,聒聒常自名。”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金史·陈规传》:“南渡后,諫官称 许古 、 陈规 ,而 规 不以訐直自名,尤见重云。”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虽然自名为‘文艺独白’,但照 林先生 的看法来判断,‘散文非散文,小品非小品’,其实也正是‘杂文’。”
(2).因自己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而闻名。《南史·文学传·吴均》:“先是, 均 将著史以自名,欲撰《齐书》,求借 齐 起居注及群臣行状。” 唐 韩愈 《张中丞传后序》:“ 翰 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 金 王若虚 《诗话》:“近岁诸公以作诗自名者甚众,然往往持论太高。”
(3).自通名姓。《后汉书·赵孝传》:“ 孝 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
- 翻译
- 我对鹅湖是否有鹅并不关心,如果没有鹅,我也不会感到疑惑。
道士需要更换修炼的黄庭经,僧人则自称为太虚的弟子。
啊哈,这番心意与山阴完全不同,我从前也不是王羲之那样的人。
- 注释
- 鹅湖:指鹅湖这个地方。
吾:我。
不问:不关心。
无鹅:没有鹅。
不疑:不怀疑。
道士:修道之人。
黄庭经:道教经典。
释子:佛教徒。
太虚辞:佛教的称谓或教义。
此意:这种意境。
迥:大相径庭。
山阴:古代地名,与鹅湖相对。
非逸少:不是王羲之(逸少是王羲之的字)。
为:成为。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答鹅湖长老绍元示太玄图》,通过对鹅湖景象的描绘和对道教与佛教的微妙对比,表达了诗人独特的见解和心境。首句“鹅湖有鹅吾不问,鹅湖无鹅吾不疑”看似平淡,实则寓言般地表现出诗人对于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不因有无而生喜怒。接下来两句“道士须换黄庭经,释子自名太虚辞”,通过道士与僧侣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于不同信仰的尊重,认为各有其道理。
“噫嘻兮,此意迥与山阴别”一句,将鹅湖之行与历史上的王羲之与谢安在山阴的雅集相比较,表明此次鹅湖之游有着与众不同的意趣。最后,“我亦曾非逸少为”表达了诗人虽然未达到王羲之(逸少)的境界,但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鹅湖为背景,借题发挥,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的品格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东西船
昨日东船使风下,突过未兴快于马。
今日西船使风上,适从何来急于浪。
东船下时西船怨,西船上时东船羡。
篙师劳苦自相觉,明日那知风不转。
推篷一笑奚尔为,怨迟羡速无休时。
沙头漠漠杏花雨,依旧年时樯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