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赏内阁芍药和徐阁老先生韵四首·其三》
《赏内阁芍药和徐阁老先生韵四首·其三》全文
明 / 苏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红入枝头香亦归,此花风韵夐然稀。

百千万瓣藏春富,一两三枝醉露菲。

天近惯呈金带瑞,地灵宁藉宝栏围。

丛中品第曾称相,正好盘根北扉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百千(bǎi qiān)的意思:形容数量众多,数目繁多。

北扉(běi fēi)的意思:指家中的正门或正房的门。

地灵(dì líng)的意思:指土地的灵气,也用来形容土地肥沃、生机勃勃。

风韵(fēng yùn)的意思:指人或事物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雅。

花风(huā fēng)的意思:指人的言行举止轻浮、不稳定,像花瓣随风飘摇一样。

金带(jīn dài)的意思:指金色的腰带,比喻高官厚禄或身份显赫。

两三(liǎng sān)的意思:指数量不多,大致在两个或三个之间。

盘根(pán gēn)的意思:形容事物纷乱复杂,错综复杂,难以解决。

品第(pǐn dì)的意思:指品行高尚,道德品质好。

千万(qiān wàn)的意思:表示强调或劝告,要注意或务必做某事。

头香(tóu xiāng)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或某个团体中首次取得最高的成就或地位。

一两(yī liǎng)的意思:指极其微小的数量,形容非常少或微不足道。

正好(zhèng hǎo)的意思:刚好符合预期或需要;恰好

枝头(zhī tóu)的意思:指事物的最高点或最前沿的位置。

中品(zhōng pǐn)的意思:中等品质、普通水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芍药花的独特魅力与高雅风韵。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将芍药花的色彩、香气、形态以及它所蕴含的自然之美的精髓一一展现。

首先,“红入枝头香亦归”,红艳的花朵在枝头绽放,香气也随之弥漫开来,营造出一种视觉与嗅觉的双重享受。这句诗巧妙地将颜色与香气结合,展现了芍药花的美丽与芬芳。

接着,“此花风韵夐然稀”,诗人赞叹芍药花的独特风韵,认为它是稀有的美物。这里的“夐然”强调了芍药花与众不同的气质,让人感受到它的非凡之处。

“百千万瓣藏春富,一两三枝醉露菲”,这两句诗通过数量的对比,展现了芍药花的繁茂与生机。百千万瓣的花朵仿佛藏满了春天的丰富,而一两三枝则在露水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醉人,生动地描绘了芍药花的勃勃生机与娇艳欲滴的姿态。

“天近惯呈金带瑞,地灵宁藉宝栏围”,这两句诗进一步赞美了芍药花的自然之美与神圣之气。诗人想象着天边的祥云与金色的光芒映照在芍药花上,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同时,芍药花也似乎不需要人工的装饰,就能展现出其内在的灵性与高贵。

最后,“丛中品第曾称相,正好盘根伴北扉”,这两句诗表达了芍药花在花丛中的地位与价值,以及它与周围环境和谐共处的美好景象。诗人认为,芍药花不仅在品质上堪比其他花卉,还能与周围的树木、建筑相得益彰,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芍药花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自然美与高雅气质,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作者介绍

苏葵
朝代:明

广东顺德人,字伯诚。成化二十三年进士。弘治中以翰林编修升江西提学佥事。性耿介,不谄附权贵。为太监董让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诸生百人拥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书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剑集》。
猜你喜欢

题画·其四

雨后山青云白,林深路转溪回。

野客舣舟相待,家僮沽酒方来。

(0)

谑柳

袅袅复垂垂,千丝更万丝。

枝残离别处,花落艳阳时。

泣雨愁多眼,萦烟误学眉。

龙池看更好,洛水种偏宜。

(0)

翠湖杂咏·其一小溪

我爱主人家,溪流带屋斜。

得诗曾梦草,对谱旋栽花。

养鹤汀洲近,栖鸾枳棘赊。

有孙能作赋,跃马入京华。

(0)

哭罗一峰五首·其一

天地不为小,一身无所容。

荆榛是何物,往返迷行踪。

(0)

予归自贵藩与何贰守祁使君同游铁溪入溪既深见路左三山鼎立如画祁君有作予和韵健之致和

同骑瘦马涉清流,浓光泼绿惊诗眸。

一山却立如寡侔,二山前出成朋俦。

东溟紫云笼蓬丘,南海白日迷罗浮。

天造地设知几秋,奇胜似为吾人留。

诗逢勍敌劳冥搜,居然智伯忘仇犹。

(0)

和答屠朝宗都宪见赠之什·其二

积书空似邺侯家,白发侵寻岁月赊。

清世一官无寸补,湛恩三日愧重加。

思从尹谢研家学,敢共卢王斗国华。

天语不忘供奉辈,涓埃何力称褒嘉。

(0)
诗词分类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诗人
刘皂 李从周 张翰 李世熊 费密 刘苍 陈少白 董笃行 李吉甫 金地藏 文秀 魏良臣 柳开 李充 章良能 李亨 陈璚 曹振镛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