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家(bǎi jiā)的意思:指各家的学问、见解或观点。
常愁(cháng chóu)的意思:经常忧愁、常常担忧
成连(chéng lián)的意思:指人的成就或地位连续不断地提高。
春秋(chūn qiū)的意思:指时间的流逝、岁月的更迭。
旦暮(dàn mù)的意思:指一天的早晨和傍晚,也可指时间的极短暂。
父母(fù mǔ)的意思:指父亲和母亲,家长,也泛指父母亲属。
过任(guò rèn)的意思:指超越、跨越职位或任职时期。
何曾(hé zēng)的意思:表示事物已经过去,不再存在或不再发生。
泪痕(lèi hén)的意思:泪痕是指因为悲伤或哭泣而留下的痕迹。
南北(nán běi)的意思:南北表示方向,也可以表示两个相对的地点或事物。
皮剥(pí bāo)的意思:指剥去皮肤,比喻残酷虐待或剥削。
妻孥(qī nú)的意思:指妻子和孩子,也指家庭的幸福和温馨。
人形(rén xíng)的意思:盲目跟随他人的意见或言论,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无复(wú fù)的意思:无法再复原或修复。
相逢(xiāng fé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相遇。
形状(xíng zhuàng)的意思:指事物的外部形态或特征。
榆皮(yú pí)的意思:指人的皮肤如同榆树皮一样黄白无血色,形容人面色苍白无血色。
-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龚诩的《甲戌民风近体寄叶给事八首(其二)》描绘了战乱后农村的凄凉景象。首句“昨过任溪南北村”,点出诗人近日经过任溪两岸的村庄,暗示了社会动荡后的荒凉。接下来的“百家能得几家存”揭示了人口锐减,生计艰难,仅存少数人家。
“春秋旦暮常愁饿”进一步强调村民生活的困苦,连日月更替都伴随着饥饿的忧虑。诗人接着写到,“父母妻孥半病瘟”,疾病和瘟疫的肆虐使得家庭成员大多患病,生活更加悲惨。
“荇粉磨成连浊土,榆皮剥尽到深根”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村民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挖掘草木根茎充饥的境况,反映出社会的贫困和资源的匮乏。
最后两句“相逢无复人形状,两颊何曾断泪痕”描绘了人们面容憔悴,相见时满面泪痕,失去了往日的人样,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同情和对战乱带来的苦难的沉痛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战乱时期农村的凋敝与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