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立花枝上,红襟映萼明。汉宫谁最恨?
不及尔身轻。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燕子在花枝上的生动场景,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生命轻盈的感慨。
首句“浅立花枝上”,描绘了小燕子轻巧地站在花枝之上的情景,一个“浅”字,既表现了小燕子站立姿态的轻盈,也暗示了其动作的不经意间,仿佛融入了周围的自然环境之中,与花枝和谐共存。
次句“红襟映萼明”,进一步刻画了小燕子的外貌特征。红艳的胸襟与花萼相映成趣,不仅突出了小燕子的色彩之美,也营造了一种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画面感。这里的“映”字,生动地展现了色彩之间的相互衬托与交融,使画面更加生动鲜活。
接下来,“汉宫谁最恨?”一句,看似突然转折,实则巧妙地将小燕子的形象与历史背景相结合,引发读者对于小燕子命运的思考。这里借用“汉宫”的典故,暗喻小燕子如同身处深宫中的女子,可能面临着被忽视或不公的命运。然而,诗人紧接着以“不及尔身轻”收尾,表达了对小燕子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生活的赞美和向往。这一转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深化了主题,使得小燕子的形象更加立体、富有哲理意味。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美丽又充满生命力的小燕子形象,同时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短暂而珍贵的感慨。
夫子信与点,赐也敢望回。
遥知成春服,复此登春台。
一水近清浅,众峰远崔嵬。
林端白云暝,竹下清风来。
谷深莺徐啭,川迥雁仍哀。
宾至赋乐胥,觞行咏康哉。
词锋与醉墨,馀响若底颓。
何以喻珍奇,繁露将玉杯。
大兵昔摧伤,两将折旗鼓。
哀哉中国士,化作城下土。
冤魂不得返,杀气凌彼苍。
天亦为之悲,白昼日无光。
人言此城下,往往鬼神哭。
此事天子忧,此心大夫辱。
昔公守东越,人怨公不用。
今日公在西,知公德持重。
筑城不必坚,解甲不可攻。
何况保金城,弛张皆系公。
汲黯辅炎汉,淮南内竦惧。
郅都守穷边,匈奴为之去。
此事昔所闻,今日见所亲。
折冲樽俎间,震动旃裘民。
国耻行且刷,寇雠不可保。
斯人叹微管,愿及太平老。
真朴运既判,万象森已形。
精灵感冥会,变化靡不经。
波浪生死徒,弥纶始无名。
舍本而逐末,悔吝生有情。
胡不绝可欲,反宗归无生。
达观均有无,蝉蜕豁朗明。
逍遥众妙津,栖凝于玄冥。
大慈顺变通,化育曷常停。
幽闲自有所,岂与菩萨并。
摩诘风微指,权遒多所成。
悠悠满天下,孰识秋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