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彼岸(bǐ àn)的意思:指对岸、对方、对立的一方,也可以指过去或未来的某个时刻或地点。
波纹(bō wén)的意思:指水面上形成的波浪纹理,也比喻事物发展的连续变化。
不借(bù jiè)的意思:拒绝借出或借用
导师(dǎo shī)的意思:指引学生学习的老师或指导者。
后山(hòu shān)的意思:后山是指在关键时刻能够提供支持和帮助的后盾。
伽黎(jiā lí)的意思:形容事物互相交织、错综复杂。
摩诘(mó jié)的意思:摩诘是一个佛教词语,指的是修行者通过苦行和修炼来摧毁自我,达到解脱的境界。
起时(qǐ shí)的意思:指事物开始或发展的时候。
前引(qián yǐn)的意思:预先引导或提醒,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事情。
身外(shēn wài)的意思:指超越个人私利,超脱尘世纷扰,追求高尚境界。
相随(xiāng suí)的意思:相互跟随,彼此陪伴
有思(yǒu sī)的意思:有智慧、有见识。
云起(yún qǐ)的意思:形容事物突然出现或发生。
中有(zhōng yǒu)的意思:表示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容、特征或要素。
中流(zhōng liú)的意思:处于中间位置,居于中间地位。
足指(zú zhǐ)的意思:足够明显或确凿的证据或迹象。
到彼岸(dào bǐ àn)的意思:指到达对岸,比喻克服困难,达到目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两位僧人在水中的渡河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的形象与心境,以及自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禅意和哲理。
首先,诗人以“一僧杭中流,杖笠行相随”开篇,描绘了一位僧人独自在水流中划船,手持竹杖,头戴斗笠,另一名僧人紧随其后,共同前行的画面。这不仅展现了僧人的坚定与专注,也暗示了他们之间的默契与相互支持。
接着,“波纹生足指,照影光瀰瀰”两句,通过细腻的观察,描绘了僧人划船时激起的波纹与水中倒映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这里的“瀰瀰”形容光影的扩散与流动,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也寓意着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随后,“一僧到彼岸,前引如导师”描述了一位僧人成功到达对岸,仿佛是导师一般引领着另一位僧人。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僧侣间的互助精神,也象征着智慧与指导的力量。
“腰间两不借,身外一伽黎”则通过僧人的装束,展现了他们简朴的生活态度和对物质的淡泊。腰间的“两不借”可能指的是不借他人之物,体现了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哲学;身外的“一伽黎”,即僧袍,象征着身份与修行的标志。
“一僧方欲涉,结带如有思”描绘了另一位僧人正准备过河,他的结带似乎在思考什么。这一细节增加了画面的深度,让人联想到僧人在行动前的内心活动,可能是对未来的规划,或是对修行的深思。
“前山鸟飞夕,后山云起时”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进一步渲染了时间的流逝和环境的变换。夕阳西下,群鸟归巢,而后山云起,预示着夜晚的来临,这样的描写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动态感,也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修行的永恒。
最后,“君看眉颊间,中有摩诘诗”以问句的形式结束,引导读者去想象僧人眉颊间蕴含的智慧与诗意,如同唐代著名画家、诗人王维(字摩诘)的作品一样,充满了禅意和深远的意境。这句话不仅是对僧人形象的赞美,也是对诗歌艺术与禅宗思想融合的肯定。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僧人修行生活中的宁静、淡泊与智慧,同时也反映了自然界的美丽与变化,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邓寨周氏小园
径草荒春绿作堆,东风深入小园来。
可怜几阵嫣香里,立尽庭前数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