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葵鲤串,身倚蓼花篷。
要米量偏误,争钱数未工。
这首《渔妇》描绘了一位在波涛中劳作的渔妇形象,细腻地展现了她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
首句“渔妇双鬟湿”,开篇即点明了渔妇的身份,同时通过“双鬟湿”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她劳作时的辛苦与忙碌。接着,“波潮出没中”一句,以动态的画面展现了渔妇所处环境的险恶与变化无常,暗示了劳动的艰辛。
“手持葵鲤串,身倚蓼花篷”两句,进一步刻画了渔妇的具体劳作场景。手持葵鲤串,意味着她正在捕鱼或整理捕获的鱼类;身倚蓼花篷,则是利用自然界的植物作为遮蔽物,既体现了渔妇的智慧,也反映了其生活环境的简陋与自然的融合。
“要米量偏误,争钱数未工”两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揭示了渔妇生活的不易。在物资匮乏的时代,每一粒米、每一分钱都显得格外珍贵,而“要米量偏误,争钱数未工”的描述,既体现了渔妇对生活的细心与谨慎,也反映了她们在物质追求上的艰难与努力。
最后,“买鱼人莫笑,不与疍家同”一句,以一种平和而又坚定的态度,表达了渔妇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自信与坚持。这里的“疍家”可能指的是另一种水上居民的生活方式,通过对比,突出了渔妇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自身价值的认同。
整体而言,《渔妇》通过细腻的笔触,不仅展现了渔妇勤劳、坚韧的形象,也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