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绘翳苔莓,古碑字亦灭。
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
宝绘(bǎo huì)的意思:指珍贵的绘画作品。
摧折(cuī shé)的意思:摧毁、打击、挫败
地中(dì zhōng)的意思:指隐藏在地下、暗中进行的活动或事物。
飞甍(fēi méng)的意思:指高墙上的斗拱。形容建筑物高大宏伟,气势非凡。也用来比喻文章或诗词的气势雄浑。
感慨(gǎn kǎi)的意思:感叹内心的激动和思考
客行(kè xíng)的意思:指客人的出行或旅行。
脉脉(mò mò)的意思:形容目光柔和而深情。
鸣嘤(míng yīng)的意思:形容声音高亢、激昂。
鸟道(niǎo dào)的意思:鸟道是指鸟类经常飞过的路径,比喻人们经常走的道路或者常去的地方。
喷雪(pēn xuě)的意思:形容大雪纷飞,雪花像喷射一样飞舞。
千载(qiān zǎi)的意思:千年的时间。
青松(qīng sōng)的意思:指品质高尚、坚定不移的人或事物。
神圣(shén shèng)的意思:指非常庄严、崇高、神奇、不可侵犯的。
石城(shí chéng)的意思:石头建成的城堡,比喻坚固牢固的防御工事。
天地(tiān dì)的意思:
◎ 天地 tiāndì
(1) [heaven and earth;universe;world]∶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scope of operation;field of activity]∶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nature;be tween Heaven and earth]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突兀(tū wù)的意思:形容突然出现或独立于周围环境之外,显得突出而不协调。
细草(xì cǎo)的意思:细小而柔弱的草木,比喻弱小而不起眼的人或事物。
行天(xíng tiān)的意思:指能够操纵天地之力,具有超凡能力的人或事物。
行复(xíng fù)的意思:指行为得到了回报或者得到了应有的反馈。
兴发(xīng fā)的意思:兴旺发达,繁荣兴盛。
嘤嘤(yīng yīng)的意思:形容小鸟或小动物发出的声音,也用来形容婴儿啼哭的声音。
幽兴(yōu xīng)的意思:幽兴指的是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快乐。
有神(yǒu shén)的意思:指有神奇的力量或者有非凡的才能。
有感(yǒu gǎn)的意思:有所感受或有所触动。
玉女(yù nǚ)的意思:指贞洁、纯净的女子。
中有(zhōng yǒu)的意思:表示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容、特征或要素。
玉女窗(yù nǚ chuāng)的意思:指美女探头窥视,形容美女的美丽和娇羞。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嵩山游历的景象和心情。开篇"客行天地中,嵩峰何突兀"便设定了一种宏大与神秘的氛围,嵩山如同天地间的一座巍峨巨峰,给人以压迫感。接着"鸟道阻且修,马烦行复歇"表现了诗人在崎岖山路上的艰难跋涉,连鸟兽都不愿通过,马儿也因劳累而频频停歇。
然而当诗人"一入玉女窗"后,景象和心情都发生了转变。"便觉幽兴发"表明诗人进入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感受到了山中之美。此处的"幽兴"是指一种深邃而又激动人心的情感。
以下几句"好鸟鸣嘤嘤,细草乱如发。石城荫青松,琼壁白喷雪"描绘了山中生机勃勃的景象。好鸟的歌声,细草如乱发般蓬勃,石城中的青松和琼壁上的白雪,都显示出大自然的壮丽与纯净。
诗人提到"中有神圣居,飞甍半摧折",指的是山中有仙人的住所,屋顶的瓦片因风雨侵蚀而破损,这不仅增加了景象的神秘感,也反映出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沧桑。
接下来的"宝绘翳苔莓,古碑字亦灭"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对物质世界的侵蚀。宝贵的画卷被苔藓所覆盖,古老的碑文也因年华而模糊不清。
最后几句"莫辩千载事,焉能踏仙辙。徒有感慨怀,脉脉泪不绝"表达了诗人对于过去历史和传说无法细究,只能沿着古人的足迹前行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伤和哀愁。泪水不断,是对过往美好而又不可触及的悲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嵩山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面对历史沧桑时的心情和感悟。
得道年来八百秋,不曾飞剑取人头。
玉皇未有天符至,且货乌金混世流。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猛风飘电黑云生,霎霎高林簇雨声。
夜久雨休风又定,断云流月却斜明。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儜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