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多清夜影,却受世间名。
一水湛天白,疏星绝汉行。
这首诗《萤火》由清代诗人李锴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萤火虫在夜幕下的独特景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首联“小智吾怜汝,通幽解避明”,以“小智”开篇,赋予萤火虫智慧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其独特生存智慧的欣赏。同时,“通幽解避明”则暗示萤火虫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却又巧妙地避开强烈光源,展现出其对环境的适应和生存策略。
颔联“尚多清夜影,却受世间名”,进一步描绘了萤火虫在夜晚的活动场景。萤火虫的身影虽小,却在寂静的夜晚投下清冷的光影,虽不显眼,却也获得了世间的关注与赞誉。这里不仅赞美了萤火虫的美丽,也隐含了对平凡事物价值的肯定。
颈联“一水湛天白,疏星绝汉行”,将视野扩大至更广阔的夜空,通过“一水湛天白”的描写,营造出一片纯净、宁静的夜景。而“疏星绝汉行”则描绘了稀疏的星星在银河中缓缓移动的景象,与萤火虫的微光形成对比,突出了萤火虫在夜空中独特的存在感。
尾联“莎鸡兼促织,相与寄微生”,以莎鸡(即蟋蟀)和促织(即蟋蟀的一种)的相伴,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强调了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和谐共存。萤火虫虽微小,却与这些生命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体现了生命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的关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萤火虫这一自然现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微妙之美的深刻洞察和赞美,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意义和宇宙和谐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