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恒 操 上 人 归 江 外 觐 省 唐 /卢 纶 依 佛 不 违 亲 ,高 堂 与 寺 邻 。问 安 双 树 晓 ,求 膳 一 僧 贫 。持 咒 过 龙 庙 ,翻 经 化 海 人 。还 同 惠 休 去 ,儒 者 亦 沾 巾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违(bù wéi)的意思:不违反,不违背
持咒(chí zhòu)的意思:指人们通过念咒语或持有符咒来祈求保佑或驱除邪恶。
翻经(fān jīng)的意思:指对经书进行翻阅、研读。
高堂(gāo táng)的意思:指家庭的大厅,也泛指家庭。
过龙(guò lóng)的意思:通过龙门,比喻成功。
海人(hǎi rén)的意思:指在海上工作或生活的人。
龙庙(lóng miào)的意思:指宏伟壮丽的建筑物或庙宇。
儒者(rú zhě)的意思:指儒家学派的学者或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双树(shuāng shù)的意思:指两棵相邻的树木,比喻亲密无间的朋友关系。
违亲(wéi qīn)的意思:违背亲情,不孝顺父母。
问安(wèn ān)的意思:问候安好。
依佛(yī fó)的意思:依赖佛教信仰,以佛教为依据或凭借佛教的力量。
沾巾(zhān jīn)的意思:指被牵连或染上不好的事物。
- 翻译
- 遵循佛法但不违背亲情,家宅与寺庙相邻。
清晨向双树问好,一个贫穷僧人求取膳食。
经过龙庙持咒语,翻译经书教化海边的人。
就像惠休和尚离去,读书人也感动得落泪。
- 注释
- 依佛:遵从佛教教义。
不违亲:不违背对亲人的孝顺。
高堂:指父母居住的地方。
寺邻:寺庙相邻。
问安:问候平安。
双树:佛教中常指菩提树,象征智慧。
求膳:请求食物。
一僧贫:一位贫穷的僧人。
持咒:念诵咒语,佛教中的祈祷语。
龙庙:供奉龙的寺庙。
翻经:翻译佛经。
化海人:教化海边的民众。
惠休:唐朝的僧人,以诗才著称。
去:离开。
儒者:读书人,儒家学者。
沾巾:擦眼泪,表示感动。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侣返回故乡的场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与宗教生活的和谐共处之美好愿望。开篇“依佛不违亲”表明了僧侣虽身处寺庙,但并未忘记家人,这是中国文化中强调的孝道与宗教信仰之间的平衡。接着,“高堂与寺邻”则描绘出一个宁静而又庄严的环境,家庭与佛寺毗邻,表达了生活与信仰的紧密相连。
“问安双树晓”中,“双树”可能象征着和谐与平衡,而“求膳一僧贫”则显示出对僧侣生活的简朴与清贫的尊重。诗人通过这样的描述,展现了自己对于简单而又充满精神追求生活方式的向往。
“持咒过龙庙”、“翻经化海人”两句,则描绘出了僧侣在寺庙中诵经、修行的情景,以及他们通过佛法影响他人的力量。这里的“龙庙”可能是指一处神秘而又庄严的地方,而“翻经化海人”则表达了佛法的普遍性和它能够感化世人的能力。
最后,“还同惠休去,儒者亦沾巾”中,“惠休”可能是一个人名,也可能是对某种美好状态的象征性的描述。这里诗人通过“还同”表达了对僧侣归去的理解与尊重,同时也强调了儒家文化(即儒者)与佛教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滋润。
总体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位僧侣归乡的温馨场景,而且还表达了对不同信仰与生活方式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蒙训
父母生子身,身是父母个。
如何却言我,言我大不可。
父母在此坐,子则不敢坐。
不坐乃当然,父母如天大。
男儿立父旁,女儿立母旁。
男儿拱手立,女儿敛衣裳。
捧盥兼洒扫,将茶及奉汤。
言语须低软,依前立正方。
兄娣惟恭敬,弟妹常爱慈。
饮食先尊长,不敢遽有之。
尊长若嗔我,嗔我是爱我。
欲我为君子,所以约束我。
语话须诚实,步履学疏迟。
头容常正直,四体莫邪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