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之士子,咸诡于艺。或失则浮,或失则靡。
通阐其微,瑄扬其旨。侯执厥中,务纳于轨。
士子(shì zǐ)的意思:指有志于科举、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而成为官员的读书人。
此诗出自明代诗人皇甫汸的《送宪使蔡公督晋学政十二解》组诗中的第九首。诗中表达了对当时士子在艺术修养上的担忧与期望。
首句“今之士子,咸诡于艺”指出当前的读书人,在艺术上表现得既浮夸又缺乏实质,暗示了艺术教育的缺失和士子们在艺术素养上的普遍不足。接着,“或失则浮,或失则靡”进一步描绘了士子们在艺术追求中可能走向的两个极端:要么过于表面化,要么过于空洞无物。
“通阐其微,瑄扬其旨”两句则提出了理想的艺术追求,即深入理解艺术的微妙之处,并弘扬其核心精神。这表明了作者对于艺术教育的深刻见解,认为艺术不应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更应深入到其内在意义和精髓之中。
最后,“侯执厥中,务纳于轨”表达了对蔡公(宪使)的期待,希望他能坚守艺术的正轨,致力于培养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艺术人才。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蔡公作为督学的寄望,以及对提升晋地学政质量的热切愿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当前士子在艺术上的表现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表达了对艺术教育的反思与期待,同时也寄托了对蔡公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殷切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