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偏宾至稀,昼静门常掩。
庭花落未扫,径草繁不剪。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享受独处生活的意境。开篇“地偏宾至稀,昼静门常掩”,表明主人公居住的地方偏僻,不常有客人到来,白天时大门经常关闭,显得异常宁静。
接着,“深房纸瓦明,宴坐蒲团稳”进一步描绘了室内的幽雅与安逸。深房指的是房间的深处,纸瓦明可能是指窗上糊着的白纸透出柔和的光线,而宴坐即悠闲地坐在蒲团(一种用于打坐冥想的圆形垫子)上,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庭花落未扫,径草繁不剪”则描写了庭院中的自然景象。花瓣飘落却没有被清扫,小径上的草木郁郁葱葱也没有打理,这种放任的状态反映出主人公对自然界的顺其自然态度,以及他对物质劳动的疏离。
最后,“林泉倦出游,况乃市朝远”表达了诗人对于外出游玩的疲惫,以及对远离喧嚣都市和繁忙朝廷生活的向往。林泉即山林与溪流,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美丽景色,而“倦出游”则显示了诗人不再热衷于此类活动;“况乃市朝远”则是对比,城市和朝廷代表着世俗与官场的喧嚣与繁忙,而这些都离诗人所处的懒庵很远。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居所环境、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寄托和个人自由的意愿。
远公禅门秀,宴坐东林里。
绝迹避喧嚣,不渡虎溪水。
抑且偶忘形,相邀过清泚。
忽闻于菟声,大笑不能已。
元亮帻欲欹,脩静冠将委。
丰采动林峦,声音响涯涘。
逸韵当时称,高风后人纪。
载瞻抚斯图,咏歌仍仰止。
古钗埋没知何日,泥中拾得重爱惜。
两股盘龙十二行,钗头仍刻双凤凰。
鬼工金错加雕饰,古制无光土花蚀。
莫嫌此样不称仪,更是内家旧时物。
传闻邻女争来看,玉指摩挲复惊叹。
慎勿弃置宜深藏,留取花前作珍玩。
禅翁安禅不出山,画史为画山中閒。
寒月高悬碧萝幌,晓云深护青松关。
宝地乐声闻涧底,梵天香气识林端。
定回幽壑猿叫断,食边绝巘马飞还。
盖头把茆亦自好,栖身十笏何其烦。
贯休能诗誇宇内,文畅得序传人间。
新图摩挲重叹息,旧径髣髴穷跻攀。
听师拂尘说善果,使我拂袖辞尘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