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题高伯寿墨梅·其一》
《题高伯寿墨梅·其一》全文
宋 / 胡仲弓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才见梅花喜溢眉,无声诗有声诗。

自从即墨移来种,莫辨南枝与北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即墨(jí mò)的意思:指立即墨守成规,不肯改变。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南枝(nán zhī)的意思:指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人或事物。

声诗(shēng shī)的意思:指声音如诗,形容音乐、歌唱等声音悦耳动听,有诗意。

无声(wú shēng)的意思:没有声音或没有发出声音。

有声(yǒu shēng)的意思:有声指的是有声音,有声有色形容声音宏亮、响亮、生动。

自从(zì cóng)的意思:自从表示一个事件或情况开始以后一直延续至今。

无声诗(wú shēng shī)的意思:指用静默的方式表达出的美妙情感或思想。

翻译
刚刚看到梅花开放,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无声的诗景唤起有声的诗情。
注释
才:刚刚。
见:看见。
梅花:梅花。
喜:喜悦。
溢:溢出。
眉:眉头。
无声:没有声音的。
诗:诗情。
索:唤起。
有声:有声的。
即墨:古代地名,这里指梅花原产地。
移来:移植而来。
种:种植。
莫辨:难以分辨。
南枝:南方的枝条。
北枝:北方的枝条。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胡仲弓所作的《题高伯寿墨梅(其一)》。诗中以梅花为题材,表达了诗人见到墨梅后的欣喜之情。首句“才见梅花喜溢眉”描绘了诗人初见梅花时内心的喜悦,仿佛墨梅的美已经直接跃入眼帘,让人心情愉悦。次句“无声诗索有声诗”巧妙地将梅花比喻为无声的诗,暗示其虽无声却富有诗意,引人遐想。

后两句“自从即墨移来种,莫辨南枝与北枝”进一步深化主题,诗人提到梅花是从即墨移植而来,强调了它的来历和地域特色,同时也暗示了无论它来自何方,都同样展现出梅花的风姿。这里的“南枝与北枝”可能象征着不同的环境或经历,但梅花的品质和魅力并未因此而改变,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梅花坚韧不屈和独立品格的赞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赞美了梅花的美和诗人对梅花的喜爱,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态度的启示。

作者介绍

胡仲弓
朝代:宋

胡仲弓,宋朝诗人。公元一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希圣,清源人,胡仲参之弟。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度宗咸淳二年前后在世。登进士第为会稽令,老母适至,而已是黜。自后浪迹江湖以终。仲弓工诗,著有苇航漫游稿四卷,《四库总目》传于世。
猜你喜欢

繁昌

午过繁昌邑,山鸡语近郊。

战场枯白骨,行径老黄茅。

官廨新临水,人家类结巢。

凤凰山独好,寒翠动吟嘲。

(0)

飞蚁㈠

巨蚁插两翼,形与蜂虻类。

群然穴我室,齧肥若锥利。

寻膻行案几,乘间穿衣袂。

童子塞罅隙,又出屯满地。

有时忽飞扬,喧斗争意气。

高或登栋梁,近或栖褥被。

或落头面上,或依墙壁萃。

见者辄怒憎,予独无害意。

念其造物生,似知君臣义。

但令扫常洁,迹远自清致。

(0)

烟云万顷亭

化工出奇变,谁哉执其枢。

山川气忽凝,浑浑一色敷。

大海起雪涛,宛在平地铺。

烟耶果云耶,脚底万顷馀。

漠漠混浓淡,悠悠忘卷舒。

缥渺亘林野,奄忽弥八区。

南北知几阡,东西几陌踰。

谅无町畦隔,亩计安可拘。

身登太素上,清旷聊自娱。

但见三两峰,顶露青芙蕖。

泊然脱世氛,喜与此物俱。

或言近灵湫,疑是龙所嘘。

长飙生树杪,天地廓如初。

(0)

花心动

墙下红葵,向斜阳、犹开那时颜色。

半捲绣帘,独倚雕阑,泪眼为谁长滴。

九疑烟雾连蓬岛,蜚鱼去、浑无踪迹。

旧游处、空馀满地,绿苔堆积。

百岁真如过客,待落蕊重荣,不知何夕。

镜掩素尘,香歇罗衣,此恨怎生消得。

夜凉月转梧桐影,青灯共、疏萤寥寂。

正憔悴、饥虫又啼暗壁。

(0)

摸鱼儿.伤春

问春光,尚馀几许,伤心前夜风雨。

夭桃艳杏都吹尽,兰茝变成荒楚。

春欲去,但渺渺青烟,白水迷津渚。

多情杜宇,有恨血滋宵,哀音破晓,千叫一延伫。

蓬莱路,还是鲸涛间阻,神仙缥缈何处?

琼楼玉殿深留景,不见下方尘土。谁最苦?

瞑色滞、双飞燕子归无主。那堪诉与。

又暗壁残灯,重门转漏,呜咽梦中语。

(0)

遣闷呈石末公

公庭春树秋重绿,但见鸤鸠日日鸣。

不雨正当三伏热,看云无柰百忧生。

草间群盗俱縻爵,天下何人尚力耕。

汉法几时还再复,白头犹得咏升平。

(0)
诗词分类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诗人
李流谦 凌云翰 贝琼 强至 程公许 孙一元 欧必元 李昱 苏葵 林弼 郭印 区越 林希逸 韩元吉 李石 葛胜仲 缪公恩 王称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