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生活状态。开篇“在秦生楚思”表达了诗人虽然身处秦地,但心中所怀念的是楚地,这里“秦”和“楚”不仅是地理概念,更多地代表了不同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情怀。“波浪接禅关”则描绘了一种静谧的水景,禅关常指深山中的寺庙,波浪轻抚其间,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
接着“塔碍高林鸟”、“窗开白日山”两句,继续渲染了这种宁静之中带有一丝孤寂的情感。塔影掩映着高林中的鸟鸣,窗前展现的是白日照耀下的山色,这些景象都在传达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树阴移草上”、“岸色透庭间”两句,则是对这种宁静生活中自然美感的细腻描绘。树荫随风轻拂,草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岸边的色彩透过庭院的开阔,让人仿佛能感受到大自然与私密空间之间的和谐共融。
最后,“入内谈经彻”、“空携讲疏还”两句,显示了诗人在这样的宁静环境中追求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入于室内,探讨佛教经典,获得深刻的理解;而“空携讲疏还”,则是说即使是在空闲时刻,也带着对经文的解读回返,这种不断追求自我修养的行为,体现了诗人对于精神生活的重视和投入。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以及对内在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高洁情操。
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
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
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
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
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
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
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
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
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
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
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
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
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
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
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
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
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
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
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
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
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
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涟水观音像赞》【宋·释德洪】声音语言形体绝,何以称为光世音。声音语言生灭法,何以又称寂静音。凡有声音语言法,是耳所触非眼境。而此菩萨名观音,是以眼观声音相。声音若能到眼处,则耳能见诸色法。若耳实不可以见,则眼观声是寂灭。见闻既不能分隔,清净宝觉自圆融。以无执故则有光,虽有千臂如两手。以无分别故寂灭,虽有千手如一身。既无分别亦无执,虽有千眼两目同。故称光音寂静音,及观世音三种异。稽首对现妙色身,遍一切处如虚空。妙哉此像非笔画,厌足佛子欣慕心。藕丝铢衣春雾白,覆此随好光明聚。一切众生热恼灭,我手方舍甘露枝。唯佛子因心清净,如水澄澈月清亮。借于画工百巧技,如暗室眼以灯见。了知此画非工有,谓灯能见其可哉。我无此像乃能赞,如眼见物不自见。自能说偈不蓄像,眼有见矣灯亦可。愿持此大解脱门,施众生作无所畏。世世但无碍辩才,称赞观世音功德。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7667c68791b5400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