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宿 柴 城 宋 /陈 师 道 卧 埋 尘 叶 走 风 烟 ,齿 豁 头 童 不 记 年 。起 倒 不 供 聊 应 俗 ,高 低 莫 可 只 随 缘 。冬 冬 鼓 远 三 行 夜 ,隐 隐 平 湖 四 接 天 。枕 底 涛 波 蓬 上 雨 ,故 将 羁 老 到 愁 边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齿豁(chǐ huò)的意思:指人的牙齿磨损殆尽,比喻人年老体衰。
风烟(fēng yān)的意思:指战争、动乱中的烽烟和战火。
高低(gāo dī)的意思:指事物的高度和低度,也可指人的品质、能力等的高低。
故将(gù jiāng)的意思:指曾经有过战功、军事才能的将领。
记年(jì nián)的意思:记住年份,指记忆力出众或对历史事件有深刻记忆的人。
老到(lǎo dào)的意思:指人经验丰富,思维敏捷,能够机智地解决问题或应对各种情况。
起倒(qǐ dǎo)的意思:指事物的兴衰盛衰、起伏变化。
三行(sān xíng)的意思:指行为言语得当,不犯错误。
上雨(shàng yǔ)的意思:指雨势逐渐加大,下得更大了。
随缘(suí yuán)的意思:顺从自然的安排,不强求,顺其自然。
涛波(tāo bō)的意思:汹涌的波浪,形容声势浩大、气势磅礴。
头童(tóu tóng)的意思:指年幼的孩子。
行夜(xíng yè)的意思:夜间行走或工作。
隐隐(yǐn yǐn)的意思:隐隐指的是模糊、朦胧、不明显的状态。
应俗(yìng sú)的意思:按照社会习俗行事,顺应民众的意愿。
走风(zǒu fēng)的意思:指消息传播得很快,迅速传遍各地。
齿豁头童(chǐ huò tóu tóng)的意思:指年纪轻幼而聪明伶俐的孩子。
- 注释
- 卧:躺下。
埋:埋没。
尘叶:尘土和落叶。
走:飘荡。
风烟:风尘。
齿豁:牙齿脱落。
头童:头发稀疏。
不记年:忘记年龄。
起倒:起起落落。
聊应俗:勉强迎合世俗。
高低:高低起伏。
随缘:听从命运。
鼕鼕:形容鼓声。
远鼓:远处的鼓声。
三行夜:三更之夜。
隐隐:隐约。
平湖:平静的湖面。
四接天:与天相接。
枕底:枕头下。
涛波:涛声。
蓬上雨:蓬草上的雨。
羁老:羁旅的老者。
愁边:愁苦的边缘。
- 翻译
- 我被埋没在尘土和风烟中,牙齿脱落头发稀疏已忘记年龄。
起起落落无法迎合世俗,高低起伏只能听从命运安排。
远处传来三更鼓声,平静的湖面连接着天际。
枕头下是涛声如潮,头顶上是蓬草上的细雨,这使我更加感到羁旅的愁苦。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师道的《宿柴城》,描绘了诗人身处柴城的孤独与沧桑感。首句“卧埋尘叶走风烟”形象地写出诗人躺在落叶和风尘中,仿佛被岁月流转所淹没,暗示了生活的艰辛和时光的无情。"齿豁头童不记年"进一步刻画了诗人老态龙钟的形象,岁月的痕迹使他忘记了具体的年龄。
接下来的两句“起倒不供聊应俗,高低莫可只随缘”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淡然态度,他不再强求世俗的认同,而是随遇而安,顺应自然。夜晚,“鼕鼕远鼓三行夜”以远处寺庙的鼓声衬托出寂静的夜晚,而“隐隐平湖四接天”则描绘了一幅湖面广阔、天际相连的宁静画面。
最后两句“枕底涛波蓬上雨,故将羁老到愁边”以生动的比喻,将枕头比喻为动荡的水面,雨水如蓬间滴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澜起伏和无法摆脱的忧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晚年漂泊的孤寂与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和毛国镇白云庄五咏 白云庄偶题
归去携家住白云,云中猿鹤许同群。
陶公酒后诗偏好,疏传金余客屡醺。
芒屩潜行逐渔钓,壶浆时出劳耕耘。
却看人世应微笑,未熟黄粱昼梦纷。
咏霜二首
江南雪不到,霜露满山村。
纸被欺毡厚,茅檐笑瓦温。
何曾凝沼渌,有意隔朝暾。
底日身无事,高眠不出门。
清霜欺客病,乘夜逼窗扉。
坐睡依炉暖,细声闻叶飞。
蕉絺空满箧,砧杵旋催衣。
起看庭前草,松筠未觉非。
勉子瞻失干子二首
人生本无有,众幻妄聚耳。
手足非吾亲,何况妻与子。
偶来似可乐,强作室家喜。
忽去未免悲,欣成要矜毁。
君家两岁儿,毕竟何自始。
变化违初心,涕泗剧翻水。
吾侪近始悟,造物聊复试。
道力竟未完,聪明信难恃。
破甑不复顾,彼无爱甑心。
弃璧负赤子,始验爱子深。
诚知均非我,胡为有不能。
一従三界游,久被百物侵。
朝与喜怒交,莫与宠辱临。
四物皆不胜,生死独未曾。
不经大火烧,孰为真黄金。
弃置父子恩,长住旃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