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闰月》
《闰月》全文
明 / 陈琏   形式: 乐府曲辞

阳生玉琯葭灰浮,二十四气推步周。

重光,歌重轮气朔不差岁始匀。

谁能更缓羲和辔,愿祝吾皇千万岁。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差(bù chà)的意思:没有差别,没有区别

气朔(qì shuò)的意思:形容人的气势威严,态度坚决。

千万(qiān wàn)的意思:表示强调或劝告,要注意或务必做某事。

四气(sì qì)的意思:四种气质或性格特点

推步(tuī bù)的意思:指行走时推动脚步。也比喻推动事物的发展。

万岁(wàn suì)的意思:表示祝福、庆贺,意味着希望某人或某事长命百岁、长久存在。

羲和(xī hé)的意思:羲和指的是太阳和月亮,也用来比喻和谐相处、和平共处。

葭灰(jiā huī)的意思:指葭草和灰烬,比喻贫穷、落魄。

阳生(yáng shēng)的意思:指阳光照射生长,比喻人或事物在良好的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

玉琯(yù guǎn)的意思:指非常珍贵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重轮(zhòng lún)的意思:指事物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或挫折后,重新开始,再次努力。

重光(chóng guāng)的意思:指失去光明或希望的事物重新获得光明或希望。

二十四(èr shí sì)的意思:指人的能力、智慧或技能非常高超。

二十四气(èr shí sì qì)的意思:指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

鉴赏

这首诗《闰月》是明代诗人陈琏所作,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古人对时间与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

首句“阳生玉琯葭灰浮”,以“阳生”点出季节变化,暗示冬去春来;“玉琯”象征着古代计时工具,这里指代时间的流逝;“葭灰浮”则是古代用来预测节气的一种方法,芦苇灰随风飘动,预示着不同节气的到来。这一句描绘了自然界中万物复苏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接下来,“二十四气推步周”则进一步说明了古人对天文历法的精确掌握,通过观察太阳运行轨迹,将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此指导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这种对时间的精准把握,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秩序的深刻认识和尊重。

“颁重光,歌重轮,气朔不差岁始匀”几句,表达了对帝王统治下的社会秩序和稳定的美好祝愿。其中,“重光”和“重轮”分别借用了日出和月亮升起的形象,象征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君主的权威。同时,通过“气朔不差岁始匀”的描述,强调了时间的准确性和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

最后,“谁能更缓羲和辔,愿祝吾皇千万岁”表达了诗人对帝王长寿的诚挚祈愿。羲和是古代神话中的太阳神,此处借指帝王,诗人希望帝王能够像太阳一样永远照耀大地,长治久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古代中国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时间的精准计算,还蕴含了对理想社会秩序的向往和对君主的崇高敬意,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作者介绍

陈琏
朝代:明

(1370—1454)明广东东莞人,字廷器,别号琴轩。洪武二十三年举人,入国子监。选为桂林教授。严条约,以身作则。永乐间历许州、扬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严惩。宣德初为南京国子祭酒。正统初任南京礼部侍郎。致仕。在乡逢黄萧养起义,建镇压制御之策。博通经史,以文学知名于时,文词典重,著作最多,词翰清雅。有《罗浮志》、《琴轩集》、《归田稿》等。
猜你喜欢

吴僧日章讲师赴召修蒋山普度佛事既罢东归送别二首·其一

万人拥坐听潮音,宝刹曾迂玉驾临。

佛法晓敷三藏秘,帝恩春及九原深。

钟山坐处花频雨,练浦归时树欲阴。

拟问楞伽嗟已别,楚江飞锡暮沉沉。

(0)

宁国溪上·其一

青山如旧识,迢递送行舟。

故里一丘乐,归心千叠愁。

树腰红日转,沙尾白云流。

李郭多仙气,飘飘想并游。

(0)

送张景归四明

萍水相逢此识君,天涯踪迹又离群。

梦随海月乡心远,愁逐江流客路分。

极浦断鸿惊暮雨,乱山孤骑入寒云。

空斋别后门还掩,诗酒何人话夕曛。

(0)

冬青行

高家陵,孝家陵,鳞骨尽蜕龙无灵。

唐义士,林义士,野史传疑定谁是?

玉鱼金粟俱尘沙,何须更问冬青花。

徽钦不归梓宫复,二百年来空朽木。

穆陵遗骼君莫悲,得葬江南一抔足。

(0)

破贼

破贼安平日,俱传靡孑遗。

近闻屯霸上,复似渡淮时。

平野旌旗合,川原鼓角悲。

中丞欲全胜,且未发偏师。

(0)

梅下吹笛

红筵绿酒扑寒香,树树梅花压粉墙。

忽见玉鳞飞夜月,自吹长笛坐胡床。

(0)
诗词分类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诗人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于良史 黄龟年 王应麟 钱士升 王献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