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无高与卑,未得多健羡。
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
当事(dāng shì)的意思:指亲身经历或亲自参与某个事件或问题。
道行(dào héng)的意思:指修行道德的水平和程度,也可指某人的学识、经验和技能。
健羡(jiàn xiàn)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风采等非常健康美好。
理知(lǐ zhī)的意思:理智、明理的知识和见解。
如此(rú cǐ)的意思:表示事物的状况或程度如此,表示程度非常之高。
事上(shì shàng)的意思:指在实际行动中或具体事务中。
信人(xìn rén)的意思:相信他人的才能和诚信。
虚语(xū yǔ)的意思:
(1).假话;空话。《列子·周穆王》:“古之真人,其觉自忘,其寝不梦,几虚语哉。” 汉 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臣闻‘忠无不报,信不见疑’,臣常以为然,徒虚语耳。”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闻‘仁不可恃,善不可依’,谓徒虚语,乃今知之。” 明 刘基 《发普济过明觉寺至深居记》:“人言天下名山水,多为浮屠所占,岂虚语哉?”
(2).不用典故的语句。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总论》:“近 任昉 、 王元长 等,辞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寖以成俗。遂乃句无虚语,语无虚字。”
厌贱(yàn jiàn)的意思:对卑鄙、低劣的事物或行为感到厌恶和不屑。
自苦(zì kǔ)的意思:自己苦,自己受苦。
自安(zì ān)的意思:指自己安心、安逸、安稳。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于名利、事务以及人生态度的深刻洞察。开篇“名无高与卑,未得多健羡”表达的是在尚未得到显赫名声时,不应过于羡慕,因为名誉并没有高低之分,而是在于个人的内心修为。紧接着,“事无小与大,已得多厌贱”则指出对待手头的每一件事情,无论大小,都不应有轻视的心态,一旦得到就可能产生厌倦,因为在处理事务时,每一件都有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诗人随后写道:“如此常自苦,反此或自安。”这两句强调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如果我们总是按照上述的态度去对待名誉和事情,那么我们将会经常感到痛苦;但若能改变这种观念,或许就会得到心灵的平静。
“此理知甚易,此道行甚难。”则点明了一个普遍的人生哲学:明白某种道理很容易,但要将其付诸实践,却异常困难。这两句也可以看作是诗人对于前面所述观念的自我反省和提醒。
最后,“勿信人虚语,君当事上看。”则是告诫读者不要轻易相信他人的空洞之言,而应在实际行动中去观察和判断。这句话体现了诗人对于世事的成熟态度,以及对真实可靠信息来源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传达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事务处理以及如何正确看待世界的深刻见解。白居易以其直白而富有哲理的风格,再次展现了他在唐代文坛上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