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偶作五首·其四》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身处山中时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环境的交融。首句“渐老便幽僻”透露出一种岁月流逝、步入晚年后的宁静与深沉,同时也暗示了诗人选择远离尘嚣、寻求心灵宁静的生活态度。“西来意亦迷”则可能是在表达在追寻某种精神或理想的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但这种迷茫并非全然消极,而是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接下来的两句“不知师子吼,何似野猿啼”,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师子吼”(狮子的咆哮,通常象征着力量、威严)与“野猿啼”(猿猴的啼叫,可能象征着自由、灵动)进行对比。这里或许在探讨不同生命状态下的声音所蕴含的意义,狮子的吼声代表了一种内在的强大力量,而野猿的啼叫则可能象征着自然界的自由与生命力。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或许在思考内在力量与外在自由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如何平衡这两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哲学的深入探索和对自然美的高度欣赏。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周礼侍赴召
昨奉书题岁且更,每逢人士说先生。
名高正倚斯文在,身屈不妨吾道行。
天以苍生付安石,孰能三径老渊明。
自怜留落端何幸,得向溪城一送迎。
元衡过邢园同广声终日坐于习堂梅树之下得长句
一间茅屋数株梅,三径频成为我开。
剩有游蜂能掠蕊,寂无饥雀下行苔。
长吟共惜频惊落,久坐何妨晚始回。
为语清风莫轻扫,明朝更欲杖藜来。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