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落叶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感慨与自然界的微妙互动。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叶在风中摇曳,仿佛每一片叶子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和生命的哀愁。"叶叶啼痕湿",生动地展现了秋叶上凝聚的露珠,如同它们哭泣的痕迹,渲染出一种凄凉而哀婉的氛围。
接着,“非关清露滋”一句,转折中透露出诗人对落叶之美的独特见解,不是因为清露的滋润才显得美丽,而是它们在自然规律下的凋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美。这种美,超越了表面的物质形态,触及到了生命与时间的本质。
“栽培垂老日,黄落未寒时”,将落叶置于人生的终章与季节的过渡之中,暗示了生命的衰败与自然的循环。垂老的日,象征着生命的尽头;未寒之时,预示着新的开始。这一对比,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虫食何曾苦,蝉嘶不自知”,通过昆虫与蝉的视角,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过程的理解。虫食叶肉,对于虫子而言,是生存的本能,而非痛苦;蝉的鸣叫,是它生命的歌唱,却未必意识到自己的命运。这不仅是对自然界生物行为的观察,也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反思。
最后,“蟏蛸丝已断,喜母更无期”,以蜘蛛网的断裂和失去母亲的喜蛛(一种蜘蛛)为喻,表达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蜘蛛网的断裂象征着联系的中断,失去母亲的喜蛛则意味着孤独与无助。这一句,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类的情感紧密相连,引发了对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深层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叶、昆虫、蜘蛛等自然元素的描绘,以及对生命、时间、命运的哲学思考,展现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美学境界,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洞察与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同张昌时宿高明寺
幽卧不知觉,窗悬寒日初。
矧伊夜来雨,溪声到吾庐。
故人挽我出,忽枉天际书。
跻险敢自休,青山转篮舆。
相逢竹间寺,共撷园中蔬。
残僧谁在亡,奄忽十载馀。
茗果话畴昔,新晴报钟鱼。
东雷亦已鸣,百草苕颖舒。
奈何与之子,齿发日夜疏。
眷此不能发,牵衣更踌蹰。
明朝各回首,世事将焉如。
丁卯二月二十七日与客纵步至判官陈师正所居前有花竹后有港浦爱其幽胜退作此诗师正历官九任今年六十有一母年九十二岁杜门养亲不复仕宦盖琼士之安贫守道者也
幽居非是避危机,涩勒遮藏客到稀。
白发不传毛义檄,青衫常戏老莱衣。
舟行别浦随潮去,燕认低檐带雨归。
从此欲寻棋酒社,肯论时节叩柴扉。
客醉而亟归不虑畏涂之可戒当为罪首丞令不行与吏慢丞命其罪均也以为不然则县令先入又何逃焉因次韵戏答德循且诮深山道人眷眷炬火非胥靡登危而不慄者遂并以寄之
肩舆归去未全醒,倚户何人念远征。
事在赦前皆可罪,过因酒后各原情。
壶中未便乘风去,夜半何妨秘息行。
不向险中求不死,却因何处觅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