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林搆小亭,林蔚亭接叶。
虽非杜制茅,藉悟王传帖。
月穿如搴㡢,风度似摇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巧妙融入林间的亭子,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建筑的和谐之美。诗人以“依林搆小亭”开篇,点明了亭子的位置和构造方式,既不采用传统的茅草屋顶,也未完全遵循杜甫的建筑风格,而是通过“藉悟王传帖”表达了对古代建筑智慧的理解与借鉴。
接着,“月穿如搴㡢,风度似摇箑”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月光透过树叶的景象比作从帘幕中穿过的光线,而微风吹过亭子时,仿佛扇动着轻巧的扇子,形象地描绘了夜晚亭子周围的宁静与凉爽。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也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飒沓与静谋,时节惟秋惬”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意境,飒飒的风声与亭内的静谧相呼应,似乎在进行着某种对话,而此时节正是秋天,诗人对此感到格外满足与惬意。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平静与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本来却轻舆,径宜延步屧”两句,诗人以“轻舆”比喻轻松愉悦的心情,表达了在这样的环境中散步或乘坐轻便交通工具的舒适感受。整个诗篇通过对亭子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和谐状态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
白云护招提,帝子逃禅处。
钟声杂笙簧,玄迹埋烟雾。
井邑多嚣諠,物外还成趣。
宁知岩壑水,不为空山住。
一朝惊长安,四海相驰骛。
千年王气间,溪流自朝暮。
岸芷青未已,楼阁空轩翥。
遗芬渺难攀,岁宴劳予顾。
寥寥徒慨吟,杳杳犹怀故。
龙光自消歇,寂寞芸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