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思 文 先 秦 /诗 经 思 文 后 稷 ,克 配 彼 天 。立 我 烝 民 ,莫 菲 尔 极 。贻 我 来 牟 ,帝 命 率 育 。无 此 疆 尔 界 ,陈 常 于 时 夏 。
- 注释
- 思:语助词。
一说为“思念”。
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
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
舜时为农官。
克:能够。
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
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
烝民:众民。
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贻:遗留。
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
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率育:普遍养育。
疆、界:都是指疆域。
陈:布陈,遍布。
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
时:此。
夏:中国。
- 注释2
思:语助词。一说为“思念”。
文:文德,即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功德。后稷:周人始祖,姓姬氏,名弃,号后稷。舜时为农官。
克:能够。配:配享,即一同受祭祀。
立:通“粒”,米食,一说“养育”。此处用如动词,养育的意思。烝(zhēng)民:众民。
极:最,极至,此指无量功德。
贻:遗留。来牟:亦作“麳(lái)麰(móu)”,小麦。一说来是小麦,牟是大麦。
率育:普遍养育。
疆、界:都是指疆域。
陈:布陈,遍布。常:常法,常规,此指种植农作物的方法。时:此。夏:中国。
- 翻译
- 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 译文
文德无比后稷王,功德可以配上苍。安定天下众百姓,无人不受你恩赏。你把麦种赐我们,天命用它来供养。不分彼此和疆界,遍及中国都推广。
- 赏析
这是祭祀周族祖先后稷以配天的乐歌。周颂中祭祀先王之作,大都篇幅简短。如《周颂·维清》祭祀文王,只有短短五句;此篇祭祀后稷,也不过八句。究其原因,便是周朝历代先王的丰功伟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须赘述。就此篇而论,后稷的传奇性经历和“诞降嘉种”、“是获是亩”赐民百谷的无量功德,在同属《诗经》的《大雅·生民》中便有详尽的叙述与颂扬。《大雅·生民》即使未能创作于《周颂·思文》之前,而它的富有神话色彩的内容则必然早就广泛流传于民间。
当时的祭祀是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活动,祭祀的程序随着乐歌(这里是《周颂·思文》)曲调缓缓进行(据王国维《说周颂》),简短的歌辞一再回环重复,气氛非常庄严,人们会感觉置身于神奇力量的控制之中,参与盛典的自豪荣幸和肩负上天使命的虔诚在此间密切融合。
正因为如此,后稷开创农事、养育万民的功德也是在上天授意下完成的:“帝命率育。”从创作结构上看,“天”“帝”之间是一种紧扣和呼应;就创作意旨而言,又是天人沟通印象的有意识加深。在“人定胜天”观念形成之后,天人沟通、天人感应的思想仍然绵延不绝,并且时时占据着正统地位,何况在其形成之前。在《周颂·思文》产生的当时,天人沟通应该具有甚至不需要任何艺术手段就具有的强烈的感染力量。这样说自然不是说《周颂·思文》毫无艺术性,其实这种祭祖诗本身是一首乐歌,具有娱乐的艺术审美功用。
西周当时已经是君临天下的政权,“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自然是这种权威的宣告,但又是秉承天命子育万民的一种怀柔。昌盛的、向上的政权不会在立威的同时忘记立德,西周政权也保持着这种明智。
- 鉴赏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之一。这段文字中蕴含着对理想君主的赞美之情,以及对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思文后稷,克配彼天”表达了诗人对远古圣明君主的怀念与尊崇,他们的德行能够配天,这是最高的荣誉,也反映出古人对于理想领袖的向往。
“立我烝民,莫匪尔极”则是在祈愿君主能够确立和平安宁的社会秩序,使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这份安定与幸福。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中,“贻我来牟”意味着赐予后世丰饶的福泽,而“帝命率育”则是希望君主能够顺应天意,善养百姓。
最后,“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土和边疆安全的关切,以及对长久和平状态的祈愿。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深意的语言,展现了古人对于政治理想、社会安宁以及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憧憬。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疑始韵
欲将赤手挽颓波,壮不如人奈老何。
长守夜叉关白昼,早知魑魅喜人过。
诸刘南岳久沈沈,黄鞠花时直到今。
江上鲤鱼天上雁,可无尺素寄微吟。
文心雪苑三千牍,词眼梁汾二百年。
寄与后贤须努力,锡山灵秀故依然。
生涯何处不笼东,枉对青山说病翁。
破产为韩求力士,张良原不是愚忠。
枚如丈出示见答订游石鼓及作陈莲庭诔感怀又郑生国容选菊见惠叠韵三首四叠奉和
二十年前悬戒律,老来转喜斗清新。
遣愁尽度床前月,嘘暖能回谷底春。
路熟好山青入梦,冬开晚菊澹如人。
三桑眼见浑閒事,闻笛休须怆旧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