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阴如梦不思醒,暮雨朝风亦自停。
园里菊英三百本,争人瘦影入虚棂。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特有的阴沉氛围与自然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
首句“秋阴如梦不思醒”,以“秋阴”开篇,形象地描绘出秋天特有的阴沉和朦胧感,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种梦幻般的寂静之中,难以从这种氛围中抽离出来。这里的“不思醒”不仅表达了秋日阴云笼罩下的昏暗与沉闷,也暗示了诗人沉浸于这种氛围中的迷醉状态,流露出一种对自然美景的深深沉醉与向往。
次句“暮雨朝风亦自停”,进一步描写了秋日的天气特点——傍晚时分的细雨和清晨的微风,似乎在经过一番洗礼后,也渐渐平息下来。这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界的动态变化,也隐含着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在经历了风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与安宁。
第三句“园里菊英三百本”,将视线转向了诗人所在的园林,点明了季节特征——菊花盛开。三百本的菊花数量,既体现了园中菊花的繁盛,也寓意着秋天丰收的喜悦。菊花作为秋季的象征,其坚韧不拔的品格与诗人可能追求的精神境界相契合,营造了一种高洁脱俗的意境。
最后一句“争人瘦影入虚棂”,则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菊花与人的互动。菊花的影子似乎在与人的身影争夺空间,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蕴含了诗人对生命形态的思考。同时,“入虚棂”这一表述,将自然与人文巧妙结合,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体现了诗人对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日阴沉、自然景象、菊花盛开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和谐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富有意蕴,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肩舆历尽黄茆冈,青山壁立耸大行。
忽惊雷转山石裂,涛头千尺分钱塘。
飞空雨雹寒崖碧,倒影垂虹射晴日。
高岩俯瞰先目眩,杖策纵观森股慄。
只疑天河泻地上,又恐滟滪飞山脊。
猿猱悲鸣霜树折,虎豹震动山月黑。
千年水石自成宝,下有蛟龙深莫测。
明年岁旱当汝求,暴雨一声飞霹雳。
管鲍死已久,交情云雨翻。
平生我知子,窥见墙及肩。
老骥叹伏枥,壮士悲暮年。
百金空鬻技,未分齿发殚。
哀哉兔丝蔓,生理寄所缠。
君看秋风至,扫荡何时安。
谁令三径荒,投老食屡艰。
短绠谩自持,欲引百尺泉。
造物不我私,同彼草木繁。
不求桑榆暖,乃慕松桂寒。
学稼虽可贱,乐志良独难。
当观五鼎食,不异瓢与箪。
卜筑愿俱栖,勿学鸡相连。
作诗置坐右,勉视后者鞭。
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
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
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
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
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
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
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
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
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
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
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予寓洛阳宝坛有僧悟超类有道者与语论事能援古證今盖未祝发时读孔氏之史书涉猎大义为浮屠犹不废今老矣不复读也形骸枯槁真能遗世故而玩死生者送予至龙门陪予游东西两山作此诗别之》【宋·苏过】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此心本洞然,六月遭怵迫。常恐忘迹熟,主人不胜客。道人偶相逢,宿契类畴昔。巉岩秀眉目,灰槁心木石。语我学道难,吾徒犹不力。纷华久风靡,外慕失阃域。卑之毋高论,遣去身外物。未能忘饥寒,衣布饭疏粝。此语君自味,至道在咫尺。阅人吾虽多,子独无荆棘。送行聊过溪,共蹑登山屐。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5267c6c6a12e7c0382.html
达人无畛畦,从仕聊尔耳。
言辞将军幕,去作仓庾氏。
君怀著云梦,尚有恢恢地。
眷此亦鸿毛,何足为轩轾。
相君泽未远,风流王谢比。
满床簪笏閒,乃见山林士。
嗟余南亩人,投老坐关市。
萧然见眉宇,真足忘浆馈。
平生南阳馆,市骏得千里。
帐中三千客,不数曳珠履。
要知磊落人,臭味同兰茝。
翻然若鸿鹄,飞去今无几。
我行抽手板,亦复还耒耜。
安能久俛首,自困刀笔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