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湍骇游鱼,岩花触飞禽。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变理(biàn lǐ)的意思:改变现实,调整事物的状态。
陈迹(chén jì)的意思:指已经过去的事物或迹象。
春服(chūn fú)的意思:指春天穿的衣服,比喻物品或事物的更新换代。
飞禽(fēi qín)的意思:指能够飞翔的鸟类。
浮云(fú yún)的意思: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物或情感。
岂不(qǐ bù)的意思: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意为“难道不是吗?”、“难道不会吗?”等。
山曲(shān qǔ)的意思:山曲是指山脉起伏曲折的地方。也可以比喻人生道路曲折艰险。
时作(shí zuò)的意思:在特定的时机或环境下产生或发生
疏林(shū lín)的意思:指稀疏的树林,也比喻人际关系疏远、交往少。
往哲(wǎng zhé)的意思:指人往前走,思维要有远见卓识。
微阴(wēi yīn)的意思:微小的阴影或阴云,形容天色阴沉不明朗。
物变(wù biàn)的意思:
事物变化。《淮南子·泰族训》:“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 唐 孟浩然 《高阳池送朱二》诗:“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宋 苏辙 《和鲜于子骏益昌官舍八咏》之一:“空使坐中人,慨然嗟物变。” 王闿运 《<桂阳州志序>》:“俱载物变,统之天文。”
修篁(xiū huáng)的意思:修剪竹子。
俨俨(yǎn yǎn)的意思:形容态度庄重,举止端正。
遥岑(yáo cén)的意思:指距离遥远,相去甚远。
猗兰(yī lán)的意思:形容美丽动人的样子或者事物
悠然(yōu rán)的意思:悠然指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样子,形容心情舒畅、无所牵挂。
有时(yǒu shí)的意思:偶尔;间或;有时候
于焉(yú yān)的意思:指到了那个地方,就在那个地方停留或从事某种活动。
伫立(zhù lì)的意思:指人长时间地站立不动。
-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贡奎的《陈氏思兰亭》描绘了一幅春日游赏的生动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交融。
诗中开篇“俨俨春服成,浮云澹微阴”,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春日里人们着装整齐,天空轻柔淡云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接着,“行随越山曲,修篁映疏林”两句,描绘了人在蜿蜒的山路上行走,两侧是高耸的竹林与稀疏的树林,画面富有层次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溪湍骇游鱼,岩花触飞禽”则进一步展示了自然界的动态美,溪水湍急,惊动了游鱼;岩石上的花朵轻轻摇曳,似乎触动了飞翔的鸟儿。这些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
“物变理乃常,于焉乐幽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理解与欣赏,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在幽静之地寻求心灵慰藉的愉悦之情。
“悠然斯亭上,契彼往哲心”点明了诗人的位置与心境,他悠然自得地站在亭子之上,仿佛与古代智者的心灵相契,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深沉思考和向往。
“岂不感陈迹,志郁匪所任”表达了诗人面对历史遗迹时的感慨,虽然内心充满思绪,却难以完全承载,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情感状态。
最后,“猗兰有时作,亦以弦吾琴”以兰花的生长比喻自己的情感与创作,表示即使内心情感丰富,也会适时地通过弹琴来抒发,体现了诗人艺术创作与个人情感的和谐统一。
“武夷参其前,伫立企遥岑”则以武夷山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山峦的仰望与追求,象征着他对更高远境界的向往与探索。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游赏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思的融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自然以及自我情感的深刻感悟与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陈未斋同年韵题张南华画
诗人偶作画,兴与哦诗同。
髯张醉后辄挥洒,意境不落畦畛中。
片云初生幽涧石,万吹忽入寒涛松,似有灵气盘虚空。
移情莫辨山水窟,但觉林峦窅窅泉淙淙。
维髯与我最相得,联吟斗捷时过从。
比年嗜画恣游历,绝尘奔轶难追踪。
朅来许我画尺幅,千金拱璧惠未蒙。
俄然赠尔白银盘上青螺峰,恍若置我五湖西畔钱塘东。
扁舟独往意何限,斗室卧看游无穷。
况今新诗倡和总入画,奇妙仿佛神仙逢。
凭将此图引兴聚高作,扫尽世间俗笔满纸涂青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