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江亦澄渊,其下多鱼鱼。
鱼馀今尚钓,钓鱼乃真渔。
刺史行部时,善钓今有欤。
我考刺史最,所不贵栉梳。
刺史意在此,适会我言初。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哲理的画面,通过“桐江”、“鱼”与“钓者”的形象,隐喻了人生的智慧与淡泊。诗人罗玘以“桐江亦澄渊,其下多鱼鱼”开篇,以清澈的桐江和丰富的鱼群象征着生活的丰富与美好,同时也暗示了潜在的诱惑与挑战。
接着,“善钓不钓鱼,所以鱼有馀。”这句诗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指出真正的钓鱼者并不执着于捕获鱼的数量,而是享受钓鱼的过程与其中蕴含的智慧与乐趣,因此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满足,使得鱼群得以繁盛不衰。“鱼馀今尚钓,钓鱼乃真渔。”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真正的钓鱼者并非为了物质的收获,而是追求精神的愉悦与心灵的自由。
“真渔亦无数,曾不登简书。”则表达了真正的智慧与快乐是无法用世俗的标准衡量的,它超越了功名利禄,不在简册文书上留下痕迹,而是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平静与满足之中。
后半部分,“刺史行部时,善钓今有欤。”将话题转向现实,提到地方官吏在巡视时,是否也能像真正的钓鱼者一样,不为名利所累,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智慧。接着,“我考刺史最,所不贵栉梳。”表明诗人对官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重视内心的修养而非外在的装饰,即不看重表面的整洁与华丽,而是注重内在品质的提升。
最后,“刺史意在此,适会我言初。”总结了诗人的期待与理解,认为官员如果能真正理解并实践这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那么他们的行为自然会与诗人的期望相契合,展现出真正的智慧与高尚的品德。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钓鱼这一日常活动,深刻探讨了人生的价值、智慧与淡泊的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官员应具备高尚品格的期许。
人生何必求名,身闲便是名高处。
卧云衣袂,何因自染,修涂尘土。
世路羊肠,人情狙赋,翻云覆雨。
把从前旧梦,倚阑重省,休更错、添笺注。
况是吾庐江上,也抵得、封侯千户。
高眠闲听,邻舟渔唱,倚阑农语。
休望当年,溪边俱载,隆中三顾。
怕群鸥微觉,见人欲起,背人飞去。
醉魂离梦,捻合难成片。
恶味怕黄昏,更西风,梧桐深院。
蝉松翠妩,记那日相逢,情缱绻。
语玲珑,人静凌波见。
香云曾约,念阻题红怨。
应是绿窗寒,也思郎、云衣谁换。
郎今销黯,步楚竹江空,云缥缈,水弥茫,不抵相思半。
窗影珑璁,画楼平晓,翳柳啼鸦。
门巷渐有新烟,东风定、人扫桐花。
峭寒斗减,看旅雁、争起蒹葭。
溯断云,多少悲鸣,数行又下远汀沙。
应是故园桃李谢。
送清江、一曲阑干下。
染翰为赋春羁,嗟双鬓、客舍成华。
绣鞭绮陌,强携酒、来觅吴娃。
听扇底、凄惋新声,醉里翻念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