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灵犹不重,佛视为何人?
《金屑眼中翳》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金 屑 眼 中 翳 唐 /文 偃 金 屑 眼 中 翳 ,衣 珠 法 上 尘 。己 灵 犹 不 重 ,佛 视 为 何 人 ?
- 注释
- 金屑:比喻微小而闪光的东西,这里指金粉。
眼中翳:眼睛的障翳,比喻视线或认知被遮挡。
衣珠:比喻本已具有的珍贵之物,被忽视的状态,如同衣服上的灰尘。
法上尘:佛法中的珍宝被视为微不足道,如同尘埃。
己灵:自己的灵性、本性,指人内心深处的智慧与觉悟。
不重:不重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佛视:佛祖看待,从佛教的视角审视。
何人:什么样的人,此处带有质问语气,意指不会受到重视的人。
- 翻译
- 金粉遮蔽了眼睛如同患了障翳,佛法上的珍宝却如微尘般被忽视。
自己内在的灵性尚且不被重视,佛祖会把这样的人看作何等人呢?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文偃的作品,通过对比和反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中"佛眼"观念的一种质疑或思考。
"金屑眼中翳",这里的“金屑”指的是极小的尘埃,而“翳”则是遮蔽、蒙蔽之意。整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认为佛眼中竟然也会被微小如尘埃般的小事物所遮盖。
"衣珠法上尘",此句中的“衣珠”指的是衣服上的装饰珠子,而“法上尘”则是指那些微不足道的尘埃附着在高贵的佛教经典(法)之上。这里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即便是在佛法中,也难免有世俗的杂质存在。
"己灵犹不重"一句,用“己灵”指代自己内心的精神世界,而“犹不重”则表达了一种自我反省和轻视之意,诗人似乎在说尽管他自己的内心世界也许并不看重,但佛教中所谓的“佛眼”却被赋予了高深莫测的意义。
最后一句“佛视为何人?”则是直接提出疑问,既然我自己都不会过分看重,那么佛家所说的那种洞察一切的“佛眼”又将目光投向何种人物呢?这里的反问蕴含着对佛教中某些观念的一种质疑。
整首诗通过这样的对比和反问,展现了诗人对于佛教中某些抽象概念的思考,以及对世俗与宗教之间关系的一种独特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
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谪仙何处?
无人伴我白螺杯。
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