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不见兮泣于昊天。天不闻兮予生可捐。
江之深兮深可测。天有知兮父可得。
父可得兮予悲释。
这首诗《琴操五首(其三)越江》由明代诗人童冀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首句“越山兮峨峨”以巍峨的山峰起笔,营造出一种壮丽而又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孤独。接着,“越之水兮曾波”则将视线转向了江河,波涛汹涌的江水象征着情感的激荡与波动,同时也与上句的山峰形成对比,展现出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
“父不见兮奈何”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与无法相见的无奈。紧接着,“父不见兮泣于昊天”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将泪水与天空相连,寓意着对父亲无尽的哀思与怀念,仿佛整个天空都承载着这份悲伤。
“天不闻兮予生可捐”一句中,“天不闻”表达了诗人认为上天未能理解或回应自己的哀求,而“予生可捐”则是诗人愿意牺牲自己生命来换取与父亲的重逢,体现了对父亲的深情与执着。
“江之深兮深可测”再次回到自然景象,用江水的深度来比喻情感的深厚,暗示诗人的情感如同江水一般深邃且难以测量。“天有知兮父可得”则表达了诗人对上天的期待,希望上天能够知晓他的心愿,让与父亲的团聚成为可能。
最后,“父可得兮予悲释”点明了主题,当诗人想象与父亲重逢的那一刻,心中的悲伤得以释放,情感得到了慰藉。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与情感的细腻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思念与渴望团聚的心情,情感真挚,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