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性地颂·其四》
《性地颂·其四》全文
宋 / 张伯端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一物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

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尘境(chén jìng)的意思:尘境指的是尘土飞扬的世间,也比喻纷繁浮躁的世俗之地。

觉知(jué zhī)的意思:觉察、知道。

闻见(wén jiàn)的意思:指听到或知道消息、传闻。

一物(yī wù)的意思:指一件事物或一个物品。

诸尘(zhū chén)的意思:指尘土飞扬,烟尘四起的景象,也用来比喻纷杂不堪、混乱的状况。

作所(zuò suǒ)的意思: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行动或做出努力。

注释
一物:一个事物。
含:包含。
闻见觉知:听闻、感知和觉知。
盖:因为。
诸:各种。
尘境:尘世景象。
显:显示。
其:它的。
机:反应机制。
灵常:最灵性的存在。
尚:甚至。
非有:并非实质存在。
四者:这四种(感知等)。
凭何:凭什么。
作:作为。
所依:依托。
翻译
一个事物包含了感知听闻和觉知,因为各种尘世景象触发了它的反应。
即使是最灵性的存在也并非实质存在,那么听闻、感知、觉知和知觉凭什么作为依托呢?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名为《性地颂》(其四)。从鉴赏角度来看,诗人在这里探讨的是宇宙万物和人类感知之间的关系。

"一物含闻见觉知,盖诸尘境显其机。" 这两句表达了一个哲学思想:万物都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的,它们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方式被人们所感知和理解。而“盖诸尘境显其机”则指出这些尘世间的事物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或规律。

"灵常一物尚非有,四者凭何作所依。" 这两句诗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思想。这里的“灵常一物”指的是宇宙中的万物,包括精神和物质,而“尚非有”意味着这些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实体。最后,“四者凭何作所依”则是在探讨如果没有坚固的基础,四种感官(听、视、触、思)又能依赖什么来感知世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宇宙和人类感官关系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生命、存在和认知本质的哲学沉思。

作者介绍
张伯端

张伯端
朝代:宋

张伯端(公元983年—1082年),一说(公元984年—1082年),道教南宗初祖,字平叔,号紫阳、紫阳山人,后改名用成(或用诚)。人称“悟真先生”,传为“紫玄真人”,又尊为“紫阳真人”。临海(今属浙江)人。自幼博览群书,学贯古今中外,涉猎诸种方术。曾中进士,后谪戍岭南。于成都遇仙人(一说此仙人即为刘海蟾)授道,后著书立说,传道天下。
猜你喜欢

袁挥使别墅次朝信惟学韵

出城山水地,朋旧共斯游。

吟倚将军马,来乘老氏牛。

桃花红映郭,柳色翠临流。

寄语寻幽者,无劳此外求。

(0)

公顺阻雨又赠

孤城三日住,客子意何穷。

水国春多雨,江沙晚更风。

宦情临汉上,乡梦到秦中。

几欲相拚过,清尊未得同。

(0)

送公顺赴湖南有怀旧游

雄胜称三楚,兹游不可无。

入溪身更远,望岳兴难孤。

江汉元朝海,楼台半入吴。

十年历览地,梦绕岳阳湖。

(0)

寄杭东卿

海内宾朋隔,天边涕泪遥。

一书无计达,万里更能招。

碧树东南地,寒江日夜潮。

石梁如可度,仙路坐相邀。

(0)

送孙世其举人归华容二首·其一

似尔聪明少,吾生望未涯。

孤城常作客,九月始还家。

暮雨沉关树,寒风落渚花。

洞庭秋色里,为我吊长沙。

(0)

游贤隐寺次马君卿韵

系马长松下,风烟几日留。

天高还薄暮,地迥更逢秋。

孤嶂开僧舍,千峰绕佛楼。

自能来白社,不用远公求。

(0)
诗词分类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母亲 战争 劳动
诗人
李文藻 莲花妓 陈大受 许孟容 刘光谦 洪兴祖 彭泰翁 钟谟 洪子舆 徐商 甄后 吴隐之 李勋 左芬 程邃 乙支文德 洪天锡 周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