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出长干里,难寻朩末亭。
斯台独高峙,战血尚馀腥。
不堪(bù kān)的意思:指某人或某物无法承受一次攻击或打击,非常脆弱或无力抵抗。
长干(cháng gàn)的意思:指长时间的劳动工作或艰巨的任务。
出长(chū cháng)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的发展、壮大。
地形(dì xíng)的意思:指地势的形状、地貌的特征。
高峙(gāo zhì)的意思:高峻而险峻。
据地(jù dì)的意思:据地是指在战争或斗争中占领并巩固一定地域,以便进行后续行动。
论人(lùn rén)的意思:以人为论据,以人为讨论的中心。
千秋(qiān qiū)的意思:千秋,指长久的时期或长远的未来。
人杰(rén jié)的意思:人才出众,杰出的人物。
一代(yī dài)的意思:指同一时代的人或事物。
中原(zhōng yuán)的意思:指中国北方地区的中心,也泛指中心地带。
这首诗《雨花台》由金武祥于清末近现代初创作,通过描绘雨花台的历史遗迹与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首联“乍出长干里,难寻朩末亭”,以“乍出”二字开篇,暗示了诗人从远方来到此地,寻找一处名为“朩末亭”的地点却难以找到,营造了一种探寻历史遗迹的氛围。这里“长干里”和“朩末亭”都带有历史的沧桑感,隐含着对过往岁月的怀念。
颔联“斯台独高峙,战血尚馀腥”,描述了雨花台作为历史见证的独特地位。这里的“斯台”特指雨花台,它独立挺立,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战争故事,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战争遗留下的血腥味。这一联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现了雨花台的历史厚重与悲壮。
颈联“一代论人杰,千秋据地形”,将视角转向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对地理位置的感慨。这里“一代人杰”指的是那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事迹的人物,而“千秋据地形”则强调了雨花台所在之地的战略重要性,无论是在历史的哪个时代,这个地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两句既是对雨花台历史地位的肯定,也是对英雄人物的颂扬。
尾联“中原氛未靖,哀雁不堪听”,将思绪拉回现实,表达了对国家局势的担忧。这里的“中原氛未靖”意味着国家内部或周边地区仍存在不稳定因素,而“哀雁不堪听”则是以哀鸣的雁声象征着人民的苦难与不安,暗示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切关怀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花台这一历史遗迹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也寄托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
薰风长日庭院深,有人危坐弦鸣琴。
悽其始作履霜操,划然忽造崩山音。
大弦春温小廉折,大小廉温无间歇。
月斜窗户鸿飞高,秋入园林蝉语咽。
抚弦按指忽变之,袅袅馀音如欲绝。
欲绝不绝还丁丁,幽谷幽禽饥啄雪。
黄昏风雨势振天,天青雨歇山娟娟。
衣冠相对坐终日,日与文王孔子相周旋。
烦君试作南薰调,去和虞韶向廊庙。
愁卧夕阳尽,长风吹四野。
嗟予抱沉疴,迟此岁方夏。
杖策来东林,钟远识兰若。
石壁生夜凉,目极自潇洒。
采芝寻仙人,把酒慕隐者。
开襟屡回顾,长啸松林下。
纷吾意念多,淡尔悟虚假。
遥望白云中,日暮空潭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