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过望雨愁,又临暑雨忧。
谁云此一室,而恒廑九州。
插秧(chā yāng)的意思:指在田地里插秧苗,比喻开始做事或开始进行某项工作。
过望(guò wàng)的意思:期望过高,超出实际可能。
后期(hòu qī)的意思:指时间较晚的阶段或阶段的后半部分。
九州(jiǔ zhōu)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也泛指全国。
麦秋(mài qiū)的意思:指麦子成熟的季节,也比喻事物到了成熟、收获的时候。
前兆(qián zhào)的意思:指未来事件即将发生的迹象或征兆。
以前(yǐ qián)的意思:以前表示过去的时间,指的是过去发生的事情或存在的状态。
以后(yǐ hòu)的意思:表示时间上的将来,也可以表示在某种情况之后。
知我(zhī wǒ)的意思:了解我自己
奏书(zòu shū)的意思:指上报或呈递奏章、奏疏等文书。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的《六月朔日偶然作三首》中的第二首。诗中描绘了六月时节,既有希望之雨,又有炎热之夏,诗人以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切感受和对国家各地农事的关注。
首句“幸过望雨愁”,表达了对雨水的期盼与担忧,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敏感反应,也是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认识。接着,“又临暑雨忧”则进一步点明了夏季高温多雨的双重影响,既可能带来丰收的希望,也可能引发灾害的忧虑。
“谁云此一室,而恒廑九州”一句,体现了诗人超越个人空间的广阔视野,将个人的忧虑扩展到整个国家,表现了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责任感。
接下来的“楚吴报插秧,豫齐登麦秋”两句,具体描绘了不同地区在这一季节的农事活动,展现了古代农业社会的地域差异和季节性特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各地农业生产情况的关注。
“以前兆固佳,以后期还悠”则表达了对自然现象预兆的肯定,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持谨慎态度,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
最后,“奏书每称慰,知我真慰不”一句,通过询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民众福祉的关切,以及对自己作为君主能够为人民带来安慰的自豪感,体现了儒家治国理念中的民本思想。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也体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民众福祉的关怀,是一首具有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品。
三峡移名涧响空,中著一桥如饮虹。
帝连溅瀑龙所宫,谓佛有力真冥濛。
非造物意无禹功,一线偶达成巨谼。
可怪一律人聩聋,助桀唱和更撞舂。
或者误信晨暮钟,万有一幸相际逢。
吾儒自有名教踪,壁立万古涧底松。
异端琐细秋后蛩,一物不格皆妄庸。
谁知健者此山中,朴实可乱田舍翁。
出郊小队不妨农,黄岩意与考亭通。
长养此道如种穜,骏发尔私雨我公,穮袞虽馑亦有丰。
常行万世无汙隆,行健不息人中龙。
不妨更击白鹿鼓,扣之大小皆舂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