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堪(bù kān)的意思:指某人或某物无法承受一次攻击或打击,非常脆弱或无力抵抗。
凋零(diāo líng)的意思:指花草枯萎,或形容事物逐渐衰败、消失。
粉艳(fěn yàn)的意思:形容颜色鲜艳娇美。
分清(fēn qīng)的意思:指辨别清楚、区分明白。
高阁(gāo gé)的意思:形容地位高,权力大,或者形容人远离尘嚣,生活清净。
关赋(guān fù)的意思:关赋是指古代官员向上级上报的赋税征收事项,也指向上级请示报告事情的意思。
归来(guī lái)的意思:返回原处或归还原处。
红萼(hóng è)的意思:形容美丽的花朵红色的花瓣。
家园(jiā yuán)的意思:家园指的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也代表着家庭和家人。
江梅(jiāng méi)的意思:比喻人的性格或心情像江梅一样坚韧不拔,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江关(jiāng guān)的意思:指江河边的关隘,比喻险要的地方。
离索(lí suǒ)的意思:离开束缚,解脱束缚。
了归(le guī)的意思:归还,归宿
鳞羽(lín yǔ)的意思:鳞羽意指鱼的鳞和鸟的羽毛,形容事物的密集和繁多。
落寞(luò mò)的意思:形容心情沮丧、孤独寂寞。
盟约(méng yuē)的意思:指两个或多个团体、国家或个人之间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达成的协议或约定。
南枝(nán zhī)的意思:指在困境中寻求帮助的人或事物。
清瘦(qīng shòu)的意思:形容人瘦削清秀。
轻阴(qīng yīn)的意思:轻微的阴影。
苒苒(rǎn rǎn)的意思:形容植物长势茂盛,繁荣昌盛。
十分(shí fēn)的意思:非常、非常地
天真(tiān zhēn)的意思:形容人心地纯洁,不加掩饰,不存心机。
天际(tiān jì)的意思:指天空的边缘或远方。
无恙(wú yàng)的意思:没有受伤或遭受损失,平安无事
细看(xì kàn)的意思:仔细观察或审视事物。
相思(xiāng sī)的意思:相互思念、思念对方的心情。
羞人(xiū rén)的意思:令人感到害羞或难堪的事情或行为。
雪霜(xuě shuāng)的意思:形容寒冷冰冻的天气。
意恶(yì è)的意思:指心思险恶,用心不良,有恶意。
- 鉴赏
这首诗名为《惜寒梅》,作者汪东是清末近现代初年的文人。诗中,诗人以寒冬中傲然绽放的江梅为描绘对象,表达了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和对其凋零命运的惋惜。
"万卉凋零,有江梅、独许雪霜盟约",描绘了万物凋零的冬季,唯有江梅与冰雪结下坚贞之约,展现出梅花在严寒中的孤芳自赏。"粉艳天真,苒苒香浮绣幕",赞美了梅花的洁白娇艳和淡雅香气,如少女般纯洁,香气弥漫于室内。
"满樽芳酒共谁酌",诗人独自饮酒,无人共享,流露出孤独之感。接着,他感叹家园依旧,但自己却因思念而忘记归路,只能细细欣赏梅花的红萼,寄托情感。
"相思未是断却",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但又因江关的离愁和生活的落寞而无法排解。"花下前欢,此景羞人问著",回忆过去的欢乐时光,如今面对梅花凋零,诗人羞于提及,更增伤感。
"拟凭鳞羽诉离索",诗人想借书信传达离别之苦,却又担心文字难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反而会加重愁绪。最后,"十分清瘦,南枝渐坼,莫近高阁",诗人感慨梅花的憔悴,提醒自己不要靠近高楼,以免睹物思人,更加增添自己的清苦与哀愁。
整首诗通过江梅的形象,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感慨和情感波折,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赤壁图歌次西涯先生韵为华生云作
长江无声动吹万,月上东山度河汉。
东坡词赋思千秋,客吹洞箫如发难。
兴亡有恨客心苦,不独曹吴堪扼腕。
汉家心腹已摧伤,手足安能相救捍。
猛风东来水倒流,南军北军忽相乱。
天公助顺不助逆,若论成功犹未半。
华容道远老瞒愁,周郎渡江江有岸。
朝宗江汉本无心,蜀浪吴潮各分散。
巴丘哀罢又瘴乡,为国意忘天下患。
后人吊古对江山,坐遣胸中置冰炭。
洞萧声尽客何言,似笑老生谈熟烂。
百年水月坡翁心,泛泛不知身在窜。
明朝酒醒赋初成,白雪调高歌欲断。
西涯居士今东坡,逝矣岁星今几换。
画图流转到东吴,诗句人将史书看。
华生况是知音人,击节向余三赏叹。
《赤壁图歌次西涯先生韵为华生云作》【明·邵宝】长江无声动吹万,月上东山度河汉。东坡词赋思千秋,客吹洞箫如发难。兴亡有恨客心苦,不独曹吴堪扼腕。汉家心腹已摧伤,手足安能相救捍。猛风东来水倒流,南军北军忽相乱。天公助顺不助逆,若论成功犹未半。华容道远老瞒愁,周郎渡江江有岸。朝宗江汉本无心,蜀浪吴潮各分散。巴丘哀罢又瘴乡,为国意忘天下患。后人吊古对江山,坐遣胸中置冰炭。洞萧声尽客何言,似笑老生谈熟烂。百年水月坡翁心,泛泛不知身在窜。明朝酒醒赋初成,白雪调高歌欲断。西涯居士今东坡,逝矣岁星今几换。画图流转到东吴,诗句人将史书看。华生况是知音人,击节向余三赏叹。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3667c6fb036f6d0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