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公来,南民思。我公去,东民悲。
我民疾兮,公之恝兮。我公疾兮,民谁恤兮?
这首《我公谣》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了对一位官员(我公)的深切怀念与敬仰之情。
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我公来”与“南民思”,“我公去”与“东民悲”进行对照,形象地描绘出“我公”在任时深受民众爱戴,离任后民众深感悲痛的情景。这种情感的强烈反差,凸显了“我公”的重要性和其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高尚品德。
接着,“我公今召杜”一句,巧妙地将“我公”与古代著名的贤相召信臣相提并论,进一步强调了“我公”的政治才能和道德品质。而“我公之心民肺腑”则直接点明了“我公”与民众之间紧密相连的关系,如同肺腑一般,体现了深厚的为民情怀。
下半部分则转而表达对“我公”离任后的担忧与哀伤:“我民疾兮,公之恝兮。我公疾兮,民谁恤兮?”这两句诗以强烈的语气,表达了民众对于“我公”健康状况的关心以及对于未来无人能继续关注和帮助他们的忧虑。这种情感的流露,更加深了读者对于“我公”形象的同情与敬佩。
整体而言,《我公谣》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巧妙的修辞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位深受民众爱戴、品德高尚的官员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