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忆城南路,曾来好画亭。
阑花经雨白,野竹入云青。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趣的融合。
首句“每忆城南路”,诗人以回忆起往昔城南之路开篇,引出对某个特定地点的怀念,为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奠定了基础。接着,“曾来好画亭”一句,点明了诗人曾经造访过一处名为“好画亭”的地方,暗示此处风景独特,值得反复回味。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运用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亭周围环境的美丽:“阑花经雨白,野竹入云青。”雨后,栏杆旁的花朵显得更加洁白,而远处的竹林则在云雾中呈现出一片翠绿,色彩对比鲜明,富有层次感。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景色的清新脱俗,也暗含了时间的流转和季节的变化。
“波影浮春砌,山光扑昼扃。”进一步展示了亭前水面的波光粼粼,仿佛春天的石板路被光影轻轻覆盖;而山色则在白天的光线中显得格外明亮,似乎直接扑向了门户,营造出一种生动而又静谧的氛围。这两句通过光影的描绘,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态感,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微风拂面,阳光洒落的温暖。
最后两句,“褰衣对萝薜,凉月照人醒。”诗人亲自下到地面,面对着藤蔓生长的自然景观,此时一轮凉爽的月亮高悬,照亮了四周,也唤醒了诗人的思绪。这一场景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平静与清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好画亭”及其周边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宁静生活的向往。语言简洁而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