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晋公故第东池上作》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丁 晋 公 故 第 东 池 上 作 宋 /宋 庠 薛 县 高 台 已 半 倾 ,碧 波 遗 甃 自 盈 盈 。池 蛙 不 辨 兴 亡 意 ,犹 学 当 年 鼓 吹 声 。
- 注释
- 薛县:古代地名,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高台:古代建筑物,可能是亭台或者观景台。
半倾:倾斜了一半,形容建筑物的破败。
碧波:清澈的绿色池水。
遗甃:废弃的砌石,古时用于建筑的石材。
盈盈:形容水满的样子。
池蛙:池塘里的青蛙。
不辨:分辨不出。
兴亡:兴盛和衰亡,这里指历史变迁。
意:意图,这里指青蛙是否能理解兴亡之意。
鼓吹声:古代乐队演奏的声音,这里比喻历史的乐章。
- 翻译
- 薛县的高台已经倾斜了一半,
青翠的池水依旧满溢着古老的砌石。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意境。开篇“薛县高台已半倾”一句,通过对废墟的描写,传达了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的主题。接着“碧波遗甃自盈盈”则是对池水的描绘,水面上可能漂浮着过去建筑的残骸,既表现了自然景观,也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消逝。
下两句“池蛙不辨兴亡意,犹学当年鼓吹声”则引入了生灵与历史之间的对比。蛙儿在池中叫唤,不懂得世事的更迭,只是本能地模仿着过去战争中的鼓角之声。这既反映出自然界对于历史变迁的无知,也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往复。
整首诗通过对高台倾颓、池水遗迹和蛙鸣的声音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历史感和哲理。诗人似乎在借此景象,反思着时间的力量,以及生命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常与无知。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