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丁晋公故第东池上作》
《丁晋公故第东池上作》全文
宋 / 宋庠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

薛县高台已半倾,碧波遗甃自盈盈

池蛙不辨兴亡意,犹学当年鼓吹声。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dīngjìngōngdōngchíshàngzuò
sòng / sòngxiáng

xuēxiàngāotáibànqīngzhòuyíngyíng

chíbiànxīngwángyóuxuédāngniánchuīshēng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碧波(bì bō)的意思:指湖泊、江河等水面的颜色鲜艳明亮,清澈明亮的水面。

当年(dàng nián)的意思:指过去的某个时期,常用来回忆过去的事情或描述当时的情况。

高台(gāo tái)的意思:指地势高而平坦的台地,也比喻地位高、权势大。

鼓吹(gǔ chuī)的意思:指为某种观点、主张或行为大力宣传、宣扬。

兴亡(xīng wáng)的意思:兴指兴盛,亡指衰亡。形容事物的兴盛和衰亡。

盈盈(yíng yíng)的意思:形容充满或溢出的样子

注释
薛县:古代地名,可能指某个具体的地方。
高台:古代建筑物,可能是亭台或者观景台。
半倾:倾斜了一半,形容建筑物的破败。
碧波:清澈的绿色池水。
遗甃:废弃的砌石,古时用于建筑的石材。
盈盈:形容水满的样子。
池蛙:池塘里的青蛙。
不辨:分辨不出。
兴亡:兴盛和衰亡,这里指历史变迁。
意:意图,这里指青蛙是否能理解兴亡之意。
鼓吹声:古代乐队演奏的声音,这里比喻历史的乐章。
翻译
薛县的高台已经倾斜了一半,
青翠的池水依旧满溢着古老的砌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意境。开篇“薛县高台已半倾”一句,通过对废墟的描写,传达了时间流逝与历史变迁的主题。接着“碧波遗甃自盈盈”则是对池水的描绘,水面上可能漂浮着过去建筑的残骸,既表现了自然景观,也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消逝。

下两句“池蛙不辨兴亡意,犹学当年鼓吹声”则引入了生灵与历史之间的对比。蛙儿在池中叫唤,不懂得世事的更迭,只是本能地模仿着过去战争中的鼓角之声。这既反映出自然界对于历史变迁的无知,也暗示了历史的循环往复。

整首诗通过对高台倾颓、池水遗迹和蛙鸣的声音的描写,表达了一种历史感和哲理。诗人似乎在借此景象,反思着时间的力量,以及生命对于历史变迁的无常与无知。

作者介绍
宋庠

宋庠
朝代:宋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猜你喜欢

阅藏后题智證庵壁

柏子拈来香满庐,蒲团静里结跏呋。

三年过眼千千卷,此际分明一字无。

(0)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七十八

夺得骊珠即便回,小根魔子尽疑猜。

拈来抛向洪波里,撒手大家空去来。

(0)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四十七

背触非遮护,明明直举扬。

吹毛虽不动,遍地是刀枪。

(0)

方敷文请升堂举那吒太子因缘

骨肉都还父母了,不知那个是那吒。

一毛头上翻身转,一一毛头浑不差。

(0)

自题秋娘曲后并柬瘿公

君亦无端赋秀兰,为渠簌簌泪阑干。

明知别有榴花恨,只作钱塘老倅看。

(0)

偈颂二十二首·其十

日暖喷庭花,风轻摇岸柳。

双林入灭老臊胡,至今犹露摩胸手。

(0)
诗词分类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诗人
敦敏 郑岳 李正民 李中 徐照 乃贤 管讷 张仲深 沈明臣 卢琦 廖行之 方仁渊 陈履 董以宁 徐瑞 钱澄之 程本立 岑徵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