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尽犹飞雪,黄云接闇门。
虎为当途扑,鱼因得食喧。
不成(bù chéng)的意思:表示事物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标,也可表示否定的意思。
春尽(chūn jìn)的意思:春天结束,指时间过得很快,事物迅速消逝或终结。
当途(dāng tú)的意思:指在行进的途中,突然遇到阻碍或困难。
烽烟(fēng yān)的意思:指战争时期烽火四起、战事频繁的景象。
高原(gāo yuán)的意思:指海拔相对较高的广阔平坦地带。
篱落(lí luò)的意思:指围住庄园、花园等的篱笆。比喻人的生活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不能自由自在地活动。
为当(wéi dāng)的意思: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不择手段的行为,常常指为了自身利益而不顾他人感受,不择手段地去追求目标。
眼边(yǎn biān)的意思:指非常近,几乎在眼前。
装束(zhuāng shù)的意思:指人的穿着打扮和外表装饰。
这首诗描绘了洮州道中的荒凉景象与战乱氛围,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影响。
首句“春尽犹飞雪”,春天已逝,却仍有雪花飘落,暗示了环境的异常与时间的错位。接着“黄云接闇门”,黄云与昏暗的门户相连,营造出一种压抑与不祥的气氛。烽烟“暂过野”,虽是暂时的,但足以说明这片土地曾遭受战火的侵扰,而“篱落不成村”则直接揭示了战争对乡村生活的破坏,使得原本应有篱笆围绕的小村庄变得残破不堪。
“虎为当途扑”,虎兽在道路中央扑击,象征着野蛮与混乱,同时也反映了战争环境下动物生存状态的恶化。“鱼因得食喧”,鱼儿因为觅食而喧闹,这一细节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寓意着即使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生命依然顽强地寻找生存的机会,体现了生命的韧性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眼边装束变,番女坐高原”,最后一联描述了人们在战乱中的生活变化,番女(可能指少数民族女性)坐在高处,或许是在眺望远方,或是为了躲避战乱。这一场景既展示了战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巨大冲击,也暗示了不同民族在面对共同灾难时的共通情感与生存状态。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战争给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破坏,以及在逆境中生命展现出的坚韧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