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捣月下砧,欲捣游子心。
游子心非铁,闻之宁不折。
不但(bù dàn)的意思:表示不仅仅如此,除了某种情况之外,还有其他情况。
杵声(chǔ shēng)的意思:指锤击声或敲击声。
捣衣(dǎo yī)的意思:指人们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一项工作或任务。
风月(fēng yuè)的意思:风月是指风景和月亮,常用来形容美好的自然景色或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可以表示男女之间的浪漫情愫。
泠泠(líng líng)的意思:形容风声、水声等清脆悦耳。
明明(míng míng)的意思:显而易见;明明白白地
谁家(shuí jiā)的意思:表示不确定或无法确定的人或事物。
思远(sī yuǎn)的意思:思考远大的目标或理想。
无衣(wú yī)的意思:指人们生活贫困,没有足够的衣物。
远道(yuǎn dào)的意思:远远的路程。
月下(yuè xià)的意思:指在月光下的情侣约会或者谈心的情景。
月明(yuè míng)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照耀的夜晚。
砧杵(zhēn chǔ)的意思:比喻夫妻和睦相处,家庭和顺美满。
朱颜(zhū yán)的意思:朱颜指的是红色的脸色,形容人的面色红润。
这首《秋砧怨》由宋代诗人周密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夜中砧杵声的哀怨与深沉,以及它背后蕴含的思乡之情和对远方游子的深切关怀。
首先,“风泠泠,月明明”,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清冷而明亮的秋夜氛围,风的轻柔与月的皎洁相映成趣,为后续情感的铺垫奠定了基调。接着,“风月谁家砧杵声”一句,将自然界的景象与人类的生活活动巧妙结合,引出了砧杵声这一主题,同时也暗示了思念之情的普遍性。
“声声思远道,少妇朱颜老”两句,直接点明了砧杵声所承载的情感核心——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少妇因思念而日渐衰老,这种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消耗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不但捣衣愁,愁在无衣捣”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不仅是因为衣物的缺失而愁苦,更是因为无法亲手为远方的亲人准备衣物而感到内心的痛苦。这种愁绪超越了物质层面,触及到了心灵深处的情感需求。
“不捣月下砧,欲捣游子心”一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想象着即使不能在月光下捣衣,也希望能将这份深情传递给远方的游子,表达了对游子深切的关怀与思念。
最后,“游子心非铁,闻之宁不折”以游子的心比作铁石,强调了情感的坚韧与力量,即使是最坚硬的心也无法抵挡这份深情的触动。这不仅是对游子情感的肯定,也是对人间真情的颂扬。
整首诗通过砧杵声这一意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日常生活与深刻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亲情、友情乃至人性深度的洞察与赞美。
积雪锢万瓦,云容如死灰。
岂惟梅柳寒,小槽冰春醅。
东风乃多事,仍将六花来。
儿女晓翻饼,呵手把一杯。
菘甲剪翠羽,韭黄㔃金钗。
齿牙幸牢洁,对案心眼开。
华年惜节物,况此霜鬓摧。
如何千日病,三见寅杓回。
旁人不堪忧,我心犹始孩。
衰翁岂知道,痴绝忘形骸。
化儿任恶剧,欢伯有奇怀。
馀寒会退听,一笑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