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燕山:古代地名,位于今北京附近,以冬季多雪著名。
雪花:天空中的冰晶,降落到地面形成雪。
大如席:形容雪花非常大,如同席子一般。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与北方地理特征不同。
腊前: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冬季的一个重要节气。
六出:雪花有六个角,象征雪花的形状。
春风:春季的风,这里指早春。
二月时:农历二月,即阳历的三四月份。
- 翻译
- 燕山的雪花大得像席子一样,谁能想到江南也会见到这样的景象。
腊月之前的六出雪花,谁知道它会飘向哪里,竟然在早春二月出现。
-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冬季积雪的诗句。开篇“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句,通过将雪花比作“大如席”,形象地表达了雪花的巨大和铺天盖地的景象。“燕山”通常指北方地区,这里可能是泛指北国之意,增添了一种遥远与壮观的感觉。紧接着“岂料江南亦见之”,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了对江南地区也能看到如此景象的惊讶和不易预料。这两句交织出一幅北国与江南同样被大雪覆盖的画面,突出了雪景的普遍性和壮丽。
“腊前六出知焉往”中,“腊前”指的是农历腊月(即公历的十二月)之前的六天,这里可能是指冬至后的某个时节。诗人通过提及特定的时间点,传达了自己对这场大雪到来的时间记忆和期待。“却在春风二月时”则描绘出虽然已是二月,但依旧寒冷,大雪依然如故的景象。这两句展示了诗人对于季节变化的观察和感受,以及他如何将个人体验与自然界的变迁紧密相连。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北方与江南、以及冬日与二月之间的雪景,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构思,同时也反映出宋末元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的心境。诗人借由描写大自然的变化,以此寄托个人情怀和对未来的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别崔五
朝送南去客,暮迎北来宾。
孰云当大路,少遇心所亲。
劳者念息肩,热者思濯身。
何如愁独日,忽见平生人。
平生已不浅,是日重殷勤。
问从何处来,及此江亭春。
江天春多阴,夜月隔重云。
移尊树间饮,灯照花纷纷。
一会不易得,馀事何足云。
明旦又分手,今夕且欢忻。
栽杉
劲叶森利剑,孤茎挺端标。
才高四五尺,势若干青霄。
移栽东窗前,爱尔寒不凋。
病夫卧相对,日夕闲萧萧。
昨为山中树,今为檐下条。
虽然遇赏玩,无乃近尘嚣。
犹胜涧谷底,埋没随众樵。
不见郁郁松,委质山上苗。
老病相仍以诗自解
荣枯忧喜与彭殇,都是人间戏一场。
虫臂鼠肝犹不怪,鸡肤鹤发复何伤。
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
还似远行装束了,迟回且住亦何妨。
哭明堂裴主簿
缔欢三十载,通家数百年。
潘杨称代穆,秦晋忝姻连。
风云洛阳道,花月茂陵田。
相悲共相乐,交骑复交筵。
始谓调金鼎,如何掩玉泉。
黄公酒炉处,青眼竹林前。
故琴无复雪,新树但生烟。
遽痛兰襟断,徒令宝剑悬。
客散同秋叶,人亡似夜川。
送君一长恸,松台路几千。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