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何不归,孰言岐远。舟则在川,车则在坂。
维岐之阳,有枣于桑。余归之不遑,余心之伤。
这首诗《岐山小隐图》由元代诗人李孝光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自然景物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岐山的深深思念与向往。
首句“我思岐山,无日不思”,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岐山的深切思念之情,无论何时何地,这种思念都如影随形,无法摆脱。接下来,“彼岐出云,亦返于岐”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岐山比作云的起点与终点,形象地描绘了岐山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景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岐山的向往与回归之心。
“思何不归,孰言岐远”这两句诗,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情感,表达了对岐山的强烈渴望与归心似箭的心情,同时也对所谓的“岐远”提出了质疑,体现了诗人对岐山的深厚情感与坚定信念。
“舟则在川,车则在坂”两句,通过对比舟与车的不同状态,巧妙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舟在川中自由自在,而车在坂上艰难前行,象征着诗人对自由与束缚的思考,以及对岐山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最后,“维岐之阳,有枣于桑。余归之不遑,余心之伤”两句,以岐山之阳的自然景象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画面。诗人想象自己在岐山之阳,面对着枣树与桑树,内心充满了对岐山的思念与归心,却因某种原因无法实现,心中满是伤感。
整首诗通过对岐山的深情描绘,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内心深处情感的探索与追求,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