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春·其二》
《送春·其二》全文
宋 / 李龏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百和初薰越布衣,一年春尽送春诗。

满庭芳草坐成恨,贫过长安樱笋时。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百和(bǎi hè)的意思:指百姓和统治者之间的和谐关系。

布衣(bù yī)的意思:指穿着简朴的衣服,比喻清贫的生活或贫贱的身份。

长安(cháng ān)的意思:指安定、稳定的局面或地方

春尽(chūn jìn)的意思:春天结束,指时间过得很快,事物迅速消逝或终结。

芳草(fāng cǎo)的意思:指美好的事物或人物。

过长(guò cháng)的意思:过分冗长或超过一定长度

年春(nián chūn)的意思:指新年的春天,也用来比喻新的开始或希望。

送春(sòng chūn)的意思:指春天的离去,夏天的到来。

樱笋(yīng sǔn)的意思:形容事物发展迅速,犹如樱花一样迅速生长。

坐成(zuò chéng)的意思:指坐得稳固、安定。

满庭芳(mǎn tíng fāng)的意思:指花香弥漫的庭院,形容花卉繁盛、香气四溢。

樱笋时(yīng sǔn shí)的意思:樱笋时是指樱花开放之时,也指春天的时候。

鉴赏

这首诗《送春(其二)》由宋代诗人李龏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即将逝去的哀愁与感慨。

首句“百和初薰越布衣”,以“百和”象征各种花卉的香气,初薰则暗示春天的开始,越布衣则是越地(今浙江南部)的布料,这里借指穿着越地布衣的人们。整句描绘了春天伊始,万物复苏,人们穿着轻便衣物享受着春日温暖的情景。

次句“一年春尽送春诗”,点明了主题——在一年的春天即将结束之时,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春天的告别之情。这一句既是对春天的留恋,也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第三句“满庭芳草坐成恨”,将情感进一步深化。满庭的芳草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美好,然而诗人却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内心充满了遗憾与忧伤。这句诗巧妙地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融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最后一句“贫过长安樱笋时”,以“长安”代指繁华之地,而“樱笋时”则指樱花盛开、春笋生长的季节,通常与富贵、繁华相联系。诗人在这里用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虽然身处贫穷之中,但依然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这不仅体现了诗人的乐观态度,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宋诗中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的佳作。

作者介绍

李龏
朝代:宋   字:和父   号:雪林   籍贯:宋平江府吴江

宋平江府吴江人,字和父,一字仲甫,号雪林。不乐仕进,居于吴兴三汇之交,年登耄期。效元白歌诗,有《剪绡集》等。
猜你喜欢

清源逢子安兄

鹢首聚江濆,鸿飞得雁群。

萍同岐路转,萼共异乡分。

汉殿行看近,吴门念独纷。

忍随东逝水,遽散北来云。

(0)

留侯墓

古寺临郊外,残碑倚道周。

赤松人已化,青冢世仍留。

观迹俱成幻,铭功本弃侯。

还疑灞陵上,魂去奉冠游。

(0)

奉和子安春日轩中读丹经之作

徵君抱沈瘵,平子起忧端。

测化芳春日,叹逝清河澜。

同心开宝帙,托慕在金丹。

将从餐霞侣,共举乘云翰。

寓言不可究,玄理何能殚。

探崖石髓秘,采岳玉芝残。

朝嗟秪用老,暮笑且为欢。

绿尊命高酌,朱弦被雅弹。

但遣物累尽,岂辞人益难。

颓龄勿谓促,达生庶自宽。

(0)

仲秋之月诸弟燕私风月虽佳云雨或间五首·其五

肃肃敛朝云,娟娟收夕雾。

江上珠始来,天际镜方露。

列宿齐掩缛,凝霜共呈素。

嘉肴尚堪荐,美酒犹足具。

良友且无归,剧饮酬兹遇。

所愿扬末光,何辞照迟暮。

(0)

寄弟纾及友人江南·其一

仲尼一旅人,栖栖去齐卫。

当其在陈时,亦设先人祭。

深哉告孟言,缅矣封防制。

而我亦何为,远游及三岁。

前年北踰汶,顷者东过蓟。

三世但一身,南瞻每挥涕。

未敢废烝尝,无由办羊彘。

粟从仁者求,酒向邻家贳。

庶几傥来歆,精灵眇天际。

不知自兹往,吾驾焉所税。

世故多屯邅,曰归未成计。

疢如切中心,没齿安蔬粝。

(0)

秋澜村

秋澜村畔俯秋澜,一色长天潦水寒。

素节深时来别馆,澹烟凝处露遥峦。

泛茱况复临重九,作记因之忆子安。

墙宇何须事雕峻,较于容膝已为宽。

(0)
诗词分类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沧桑 庐山
诗人
汪莘 丁复 许有壬 梁以壮 张洵佳 李洪 李英 乌斯道 卢楠 陈渊 董元恺 吴俨 唐之淳 张诩 曾广钧 释宝昙 杨时 谢逸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