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访秋分得玉溪诗中吹字韵》
《访秋分得玉溪诗中吹字韵》全文
清 / 全祖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支]韵

吾意正萧瑟,况逢秋半时

谁家水处,定有拒霜枝。

日落烟光淡,风凉衣带吹。

东城多野色,病叟亦忘疲。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半时(bàn shí)的意思:指时间的一半,也可用来形容事物的中间阶段。

风凉(fēng liáng)的意思:形容心情凉爽,舒适。

拒霜(jù shuāng)的意思:拒绝接受别人的帮助或援助,自己独立完成任务或解决困难。

凉衣(liáng yī)的意思:凉衣是指夏天穿的凉爽衣物,比喻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手段。

秋半(qiū bàn)的意思:指秋季的一半,比喻时间的过半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

日落(rì luò)的意思:日落,太阳从地平线下降,天色渐暗的现象。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事物或人的衰落、结束或消亡。

霜枝(shuāng zhī)的意思:形容寒冷的冬天,树枝上结满了霜。

谁家(shuí jiā)的意思:表示不确定或无法确定的人或事物。

水处(shuǐ chǔ)的意思:指水流经过的地方,比喻在某个领域内有特殊经验和造诣的人。

萧瑟(xiāo sè)的意思:形容风声凄凉,景象荒凉。

烟光(yān guāng)的意思:烟雾弥漫的光亮。形容景色美丽壮观,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光辉短暂。

野色(yě sè)的意思:指自然界中的美丽景色,也可用来形容人的容貌或风采。

衣带(yī dài)的意思:比喻亲密无间的关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深秋时节的萧瑟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吾意正萧瑟”,直接点明了诗人此时的心情,似乎在秋风中感到一种淡淡的哀愁。接着,“况逢秋半时”一句,不仅强调了时间的特定性——秋季的中期,也暗示了这种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与人心的双重变化。

“谁家临水处,定有拒霜枝。”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将“临水”的宁静与“拒霜枝”的坚韧并置,既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顽强,也映射出诗人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向往。拒霜花在寒秋中绽放,象征着不畏严寒的生命力,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

“日落烟光淡,风凉衣带吹。”描绘了一幅黄昏时分的景象,夕阳西下,烟霞淡薄,微风吹过,衣带随风飘动。这样的画面既静谧又富有动态感,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略带凄凉的氛围,进一步烘托了诗人的孤独与感慨。

“东城多野色,病叟亦忘疲。”最后两句转而描写东城的景色,野色丰富,让诗人暂时忘记了病痛和疲惫。这里的“忘疲”不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更是心灵上的解脱,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在自然中找到的精神慰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诗人面对秋日萧瑟之景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哲思。

作者介绍
全祖望

全祖望
朝代:清   字:绍衣   号:谢山   籍贯: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   生辰:1705-1755

全祖望(1705-1755),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派重要代表,字绍衣,号谢山,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今鄞州区洞桥镇沙港村)人。曾主讲于浙江蕺山书院,广东端溪书院。上承清初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博通经史,在学术上推崇黄宗羲、万斯同,于南明史实广为搜罗纂述,贡献甚大,其著作极为丰富,达35部,400多卷,且大多数学术著作用力极深。其主要著作有:《鲒埼亭集》、《困学纪闻三笺》、《七校水经注》、《续甬上耆旧诗》、《经史问答》、《读易别录》、《汉书地理志稽疑》、《古今通史年表》等。 
猜你喜欢

江上送陈元甫还江西

送君江上路,心逐断云飞。

野饭投孤馆,寒霜照客衣。

鸟冲黄叶下,潮带白蘋归。

故国方兵火,山中昼掩扉。

(0)

淮上送唐池屿别驾赴部

与君南北漫相期,惆怅东风楚水涯。

万里辞家身是梦,三年作郡口为碑。

重将直道干明主,肯负初心答故知。

芳草接天春望迥,一尊相对复何时。

(0)

梦后作

酒醒天涯春几分,绿琴惆怅昔年闻。

海棠无信作寒食,梦雨何心入断云。

石竹短襦留半臂,秋香小字记双文。

浔阳江上潮难到,此夜花前忽见君。

(0)

宗将军战场歌十首·其八

有家全募士,无骨可封侯。

负却生时相,班超是虎头。

(0)

松石台

倚松踞磐石,无伴坐亦好。

不信石无尘,松风与洒扫。

(0)

题画三首·其二

欲溯大江流,泊舟杨柳岸。

潮上柳风吹,渡江天未旦。

(0)
诗词分类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诗人
冯班 綦毋潜 周亮工 易祓 李贤 李文田 侯方域 蓝鼎元 江为 郑畋 赵昀 梁潜 刘方平 李兆洛 冒襄 刘向 王渥 包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