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登楼(dēng lóu)的意思:指登上高楼或高山,从高处俯瞰,观察远景。
第一(dì yī)的意思:指排名第一,最高的,第一个。
国计(guó jì)的意思:
(1).治国的方针大计。《三国志·魏志·华歆传》:“君深虑国计,朕甚嘉之。” 宋 王禹偁 《先君后臣论》:“会 座 病, 卫君 亲视之疾,且问国计。”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四:“地方大吏,原以整顿地方,岂可图便偷安,置国计於不问。”
(2).国家的经济,国家的财富。《荀子·富国》:“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元史·世祖纪十》:“且言其国经 唆都 军马虏掠,国计已空。”《宦海》第一回:“总而言之,那一国之中,官吏的得人与否,关係著民生的强弱,国计的盛衰。”精神(jīng shen)的意思:指人的意志力、毅力和精神状态。
面目(miàn m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或本来面貌。
前筹(qián chóu)的意思:准备工作或筹备工作。
三国(sān guó)的意思:指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并立的局面。
山林(shān lín)的意思:指山和林木,表示山林之间的景色或山林中的生态环境。
尚可(shàng kě)的意思:指令人满意或者勉强可以接受的程度。
帷幄(wéi wò)的意思:帷幄原指帝王在车驾上所用的帷幔,后来泛指权力的象征。成语“帷幄”则表示高高在上、掌握权力。
相持(xiāng chí)的意思:指双方力量相当,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一人(yī rén)的意思:指独自一人,没有他人陪伴。
舆地(yú dì)的意思:形容地势平坦、广阔。
再三(zài sān)的意思:多次、反复
正相(zhèng xiāng)的意思:正相指的是两个相对立的事物或观点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印证或相互呼应。
第一人(dì yī rén)的意思:指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排名第一的人。
- 注释
- 君:你。
见:看见。
淮头:淮河边。
尚:还。
可为:有希望。
勿言:不要说。
蚌鹬:比喻双方对立。
正相持:正在激烈对抗。
再三:多次。
国计:国家策略。
当加备:应当加倍小心。
第一人材:杰出人才。
最切时:非常关键的时候。
面目:外表,志向。
山林:隐居生活。
还尔我:归于我们自己。
精神:内心世界。
帷幄:战略谋划。
舍渠:除了他。
谁:谁。
登楼:登上高楼。
若也:如果。
披:分析。
舆地:地理形势。
为借:请借鉴。
前筹:过去的谋略。
试及之:尝试应用。
- 翻译
- 你看到淮河边上的形势还有转机,不要说蚌鹬正在激烈争斗。
对于三国策略应当更加警惕,此时急需杰出的人才。
我们的志向和才能回归山林,但内心世界和战略智慧谁能替代呢?
如果登上高楼俯瞰全局,就请借鉴过去的谋略来尝试解决当前问题。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所作,名为《送胡季辙制参赴堂召(其二)》。从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送别之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未来美好祝愿。
"君见淮头尚可为,勿言蚌鹬正相持。"
这两句诗意在劝诫,告诉胡季辙虽然现在情况还不错,但不要过于乐观,因为世事难料,要有所准备和警觉。
"再三国计当加备,第一人材最切时。"
这里诗人强调国家大计需要更加周全的准备,而优秀的人才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这也反映出诗人对胡季辙能力的肯定和期待。
"面目山林还尔我,精神帷幄舍渠谁。"
这两句则充满了诗人的自嘲之意,表达了诗人自己留在山林之间,心神不宁,无处安放的情怀。
"登楼若也披舆地,为借前筹试及之。"
最后两句写诗人登上高楼,遥望远方,似乎想要借此景致来预测未来,也是对胡季辙未来的美好祝愿。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友人的深情寄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朱大游塞(一作送朱大北游)
岁暮一为别,江湖聊自宽。
且无人事处,谁谓客行难。
郢曲怜公子,吴州忆伯鸾。
苍苍远山际,松柏独宜寒。
六州歌头·秦亡草昧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
鞭寰宇。
驱龙虎。
扫欃枪。
斩长鲸。
血染中原战。
视馀耳,皆鹰犬。
平祸乱。
归炎汉。
势奔倾。
兵散月明。
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
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
玉帐魂惊。
泪盈盈。
念花无主。
凝愁苦。
挥雪刃,掩泉扃。
时不利。
骓不逝。
闲阴陵。
叱追兵。
鸣暗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
功盖世,何处见遗灵。
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
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
胜负难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