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比况(bǐ kuàng)的意思:比较两种情况或事物的差异。
不在(bù zài)的意思:不在表示不在某个地方或不参与某个活动。
出人(chū rén)的意思:指出众、超群。形容某人的才华、能力或品德出众。
放下(fàng xià)的意思:指放弃、不再计较或不再执着于某事物或某种情感。
光生(guāng shēng)的意思:指没有根基、没有根本、没有根据。
骊龙(lí lóng)的意思:形容马的姿态优美,也用来形容人的风采出众。
满目(mǎn mù)的意思:充满眼前,到处都是。形容景象壮观、美丽或繁荣。
目光(mù guāng)的意思:形容眼光深远、见识广博。
南山(nán shān)的意思:指的是南方的山,也可泛指高山。
人中(rén zhōng)的意思:指人的面部中央位置,也指人的品德、才能等在同类中的突出地位。
缩项(suō xiàng)的意思:指在一系列事物或概念中,只取其中一项或几项,而忽略其他项。
寻常(xún cháng)的意思:寻常指平凡普通、常见的事物或情况。
一条(yī tiáo)的意思:指一条线索、一项规定或一种方式。
拄杖(zhǔ zhàng)的意思:用手杖支撑身体行走
卓出(zhuó chū)的意思:非常出色、突出的意思。
- 鉴赏
这首诗以“偈”为形式,由宋代僧人释慧宪所作。诗中以“拄杖”为喻,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理思想。
“我有一条拄杖”,开篇即以“拄杖”作为主体,暗示了诗人在寻求精神支撑与指引。接着,“寻常将何比况”,提出问题,引出对“拄杖”的独特理解。通过“采来不在南山,亦非昆崙西嶂”,强调“拄杖”并非取自名山大川,而是具有内在价值和意义的象征物。进一步,“拈起满目光生,放下骊龙缩项”,运用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拄杖”在使用时的灵动感和力量感,同时也暗示了其能够引导人们超越凡俗,达到心灵的升华。最后,“同徒若也借看,卓出人中之上”,表达了如果能共同分享和领悟“拄杖”的深意,就能超越常人,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拄杖”这一形象,巧妙地传达了佛教中关于修行、悟道以及超越世俗的哲学理念,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