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
- 无:犹么,疑问词。
天台山:在浙江省东郡,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
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城东北,多悬崖、峭壁、飞瀑、林泉之胜,石梁瀑布最为著名。
隋代敕建的国清寺是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陈隋之际高僧智顗(智者大师、天台大师)于此创立天台宗。
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均曾居此。
- 翻译
- 画里的松树好像真的松树一样,让我细细思考在哪里见过。
好像曾经在天台山上见过,正是那石桥南畔的第三株!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景云的作品,名为《画松》。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和艺术创造的高度追求。
“画松一似真松树”这一句表达了画家技艺高超,将画中的松树描绘得栩栩如生,几乎与现实中的真松无异。这不仅展现了诗人对画作的赞赏,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艺术模仿自然的理解和欣赏。
“且待寻思记得无”则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诗人似乎在诉说着自己曾经有过的某种体验或情感,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都已渐行渐远,难以捕捉。
“曾在天台山上见”直接把读者带到了一个具体的地点——天台山。这里不仅是诗人眼中的一处风景,也许还承载着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故事。
“石桥南畔第三株”则具体地指出了那棵松树所在的位置,既有地方之感,又透露出诗人对这棵松树的熟悉和特别的情感。这里的“第三株”也许并非字面意义上的数字,而是诗人心中那个位置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画家笔下栩栩如生的松树,引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追忆和情感的流露,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艺术修养和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韩信反汉
韩信反汉诛,千载多怜恕。
私与陈豨言,一室无人预。
谁闻谁见之,而作造反据。
况乎居京师,兵权已尽去。
党羽结何人,兵械藏何处。
岂率数家僮,能将长安踞。
其实帝出征,设计事前豫。
特假吕雉手,宫门伏刀锯。
舍人外间告,萧相暗中助。
冤酷甚黔彭,我为呼天吁。
题华墨亭前辈遗像
墨亭先生我曾见,琴川接座陪清宴。
约略当时在盛年,如兰臭味如田面。
中年人事走天涯,别后光阴迅如箭。
归来重到郑公乡,迎人但有堂前燕。
惟馀事迹播声称,流传不与沧桑变。
竹林小阮我同年,示我遗容并家传。
先生功在卫乡闾,义旂高张倡团练。
先生行在笃宗祊,义庄继起恤贫贱。
生成天性复肫然,怡怡兄弟情无间。
忠厚传闻行路人,路人个个呼爷遍。
古之所称乡大夫,殁而祭社斯人选。
难得传神好画工,至今奕奕神犹现。
遗像清高式典型,新诗当作椒兰荐。
感忆外舅陆青甫夫子
惆怅仪容思不穷,记从甥馆坐春风。
梅花松菊三知己,剑佩琴樽一寓公。
劫火灰飞家业尽,玉壶冰冷眼光空。
盖棺论定知谁似,诗酒风流陆放翁。
红牙词曲拍宫商,秦柳而还最擅长。
到处莺花为性命,一生风月当文章。
丛丛著述人千古,草草生涯梦一场。
知否游梁门下士,西风古道泣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