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如筏,写之著相。而刺血写,妄中之妄。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净 慈 释 刺 血 写 经 赞 宋 /李 昴 英 此 经 如 筏 ,写 之 着 相 。而 刺 血 写 ,妄 中 之 妄 。经 诸 佛 阔 ,血 父 母 生 。何 净 何 垢 ,等 为 前 尘 。末 法 阇 梨 ,沉 酣 入 骨 。一 毫 且 靳 ,而 况 於 血 。血 犹 可 舍 ,是 知 身 幻 。大 痛 一 囘 ,直 须 臂 断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等为(děng wéi)的意思:指在相同的地位、条件下,相互等待或相互等价。
而况(ér kuàng)的意思:表示除了前面所说的情况之外,还有更加严重或重要的情况。
佛说(fó shuō)的意思:指某种言论或说法具有深远的智慧和道理。
父母(fù mǔ)的意思:指父亲和母亲,家长,也泛指父母亲属。
况于(kuàng yú)的意思:更不用说,更何况
末法(mò fǎ)的意思:指一个时代或社会的末期,即即将走向灭亡的状态。
前尘(qián chén)的意思:指过去的事物或经历
入骨(rù gǔ)的意思:深深地影响到内心,使人无法忘记。
一回(yī huí)的意思:一次,一次性
一毫(yī háo)的意思:形容极其微小或细微的事物。
犹可(yóu kě)的意思:还可以;尚可
直须(zhí xū)的意思:直接需要;必须
- 鉴赏
这首诗歌颂了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即以身之痛苦来表达对佛法的虔诚与牺牲。首句“此经如筏,写之著相”通过比喻,将经文比作筏网,每一个字都紧密相连,体现了作者对经文的敬重和详尽。
接着,“而刺血写,妄中之妄”表达了一种极端的修行方式——用鲜血书写,以此洗净世间的虚妄。这种做法在佛教中确实有所体现,如一些修行者为了表达对信仰的执着,不惜以身试法。
“经诸佛说,血父母生”则引出了佛教的观点,即生命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前世业力和父母血缘相结合的结果。这里作者通过引用佛教观念,强调了这种修行背后的深刻意义。
“何净何垢,等为前尘”这句话则表达了一种超脱世间分别的心态。在这样的修行者看来,无论是清净还是污秽,都不过是过去的尘埃,不值一提。
“末法阇梨,沉酣入骨”描述了作者处在一个信仰衰败、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其内心却如醍醐灌顶般深受佛法滋润,与世俗完全隔绝。
“一毫且靳,而况于血”则进一步强调了一种极致的修行态度,即便是一丝一毫的贪恋都不应有,更何况是鲜血这种生命之源的牺牲。这里作者表达了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信仰的无限忠诚。
最后,“血犹可舍,是知身幻。大痛一回,直须臂断”则是对前述修行极致态度的总结。即便是鲜血这样珍贵之物也可以牺牲,以此明白身体如梦幻泡影,无常无我,而大痛中的一次觉醒,也许就需要付出臂膀这样的代价。
这首诗通过对修行极致态度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信仰者的自我牺牲与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李昴英深厚的佛学素养和对生命意义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常侍舒公归觐
朝闻讲艺馀,晨省拜恩初。
训胄尊庠序,荣亲耀里闾。
朱丹华毂送,斑白绮筵舒。
江上春流满,还应荐跃鱼。
绍隆寺
吾从释迦久,无上师涅槃。
探道三十载,得道天南端。
非胜适殊方,起諠归理难。
放弃乃良缘,世虑不曾干。
香界萦北渚,花龛隐南峦。
危昂阶下石,演漾窗中澜。
云盖看木秀,天空见藤盘。
处俗勒宴坐,居贫业行坛。
试将有漏躯,聊作无生观。
了然究诸品,弥觉静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