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清晨雨后初晴的景象,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宿雨朝来乍放晴",写出了雨后天气的转变,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感觉。"游丝袅处暖风轻",游丝是春天昆虫吐出的细丝,轻轻飘荡,暖风微拂,营造出一种温暖而宁静的氛围。
"绿杨深院人初起",诗人将视线转向了庭院,绿杨树下,随着阳光洒落,人们开始新的一天,生活气息浓厚。"笑听喳喳第一声",这里的"喳喳"是喜鹊的叫声,以笑声般的形容词修饰,表达了诗人对鸟鸣声的欣赏,以及对新的一天充满希望的心情。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入情,通过对春日景色的描绘,传递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生活的热爱。李昌祺的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情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寄职方刘时雍同寮
我有故人职方刘,青鸾骨相悬珠眸。
吐辞非劲亦非柔,东风吹春明月秋。
少年经义冠南州,时人错认文章流。
拜官偶作司马俦,边陲万里劳谋猷。
高冠博带青缣裘,赢马彳亍前无驺。
谁知身与庙廊忧,小窗健笔风飕飕。
剚蛟扼虎驱貔貅,事当疑义少冥搜。
长僚可否进宸旒,睿谟圣断天地侔。
风行雷厉遍遐陬,顿令愁叹皆歌讴。
乃知片言少绸缪,赎取沙场万髑髅。
貂蝉不觉生兜鍪,职方小臣不知由。
丈夫济世机可投,冯唐郎署亦伊周。
何须金紫身公侯,我心如蚁才如鸠。
也曾十载同君游,出守何能展一筹。
静坐饱餐恒自羞,摩挲老眼斗南楼。
望君心事范苏州,悠悠富贵如浮沤。
《寄职方刘时雍同寮》【明·张弼】我有故人职方刘,青鸾骨相悬珠眸。吐辞非劲亦非柔,东风吹春明月秋。少年经义冠南州,时人错认文章流。拜官偶作司马俦,边陲万里劳谋猷。高冠博带青缣裘,赢马彳亍前无驺。谁知身与庙廊忧,小窗健笔风飕飕。剚蛟扼虎驱貔貅,事当疑义少冥搜。长僚可否进宸旒,睿谟圣断天地侔。风行雷厉遍遐陬,顿令愁叹皆歌讴。乃知片言少绸缪,赎取沙场万髑髅。貂蝉不觉生兜鍪,职方小臣不知由。丈夫济世机可投,冯唐郎署亦伊周。何须金紫身公侯,我心如蚁才如鸠。也曾十载同君游,出守何能展一筹。静坐饱餐恒自羞,摩挲老眼斗南楼。望君心事范苏州,悠悠富贵如浮沤。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8067c68c89b7728264.html
寄赠施悦秋先生长歌
忆昔中原承平世,先生文采青云第。
万丈光芒压斗牛,千里江山开绮丽。
元龙豪气曾几时,世钢致人不可知!
曾参原无杀人事,范滂竟有党祸施。
党祸由来陷清议,大狱锒铛动缇骑。
浮家一舸走江湖,惊涛骇浪皆痛泪。
阴阴六月天雨霜,浮霾蔽日无晶光。
匿迹通家似张俭,埋名药市同韩康。
人生胸次多磈礧,得来祸患非寻常。
先生意气仍爁煔,耳雷鼻火吐长燄。
啸歌不废万卷书,感愤横磨三尺剑。
得拂蓬块生回风,张禄名字起秦中。
系铃、解铃非吾累,失马、得马惊塞翁。
大名方自满瀛东,谁知鼙鼓来破空,宰相割地出和戎!
瀛洲一岛付异族,海国遍处生狼烽。
先生全家复越海,祸患乱离才数载。
一生未餍升平福,千秋竟见河山改!
去年海峤来一游,城郭惨淡烽烟收。
老成星散人物异,猿啼鹤唳堪泪流。
今年访旧复一到,殊邦谁是辽东帽!
仙尉姑为外氏来,王母方壶长痛悼!
我在大荒正闭门,忽惊天外得逢君。
渡江温峤重相见,裨海邹生一论文。
中华可叹今迟暮,异人不出终沈痼。
功名无由汗马开,英雄多少儒冠误。
君不见辛幼安,旌旂归宋犹退閒?
我生况难作此梦,壮怀耗矣空汍澜。
先生虽未得盘礴,犹欣后起能鹰搏。
乾坤虽老有所娱,丝竹中年差不恶。
嗟余今生长此伧,唾壶击碎声彭觥,望汉如望登天庭。
万里向风常太息,何时鼓舵从先生!
《寄赠施悦秋先生长歌》【清·洪繻】忆昔中原承平世,先生文采青云第。万丈光芒压斗牛,千里江山开绮丽。元龙豪气曾几时,世钢致人不可知!曾参原无杀人事,范滂竟有党祸施。党祸由来陷清议,大狱锒铛动缇骑。浮家一舸走江湖,惊涛骇浪皆痛泪。阴阴六月天雨霜,浮霾蔽日无晶光。匿迹通家似张俭,埋名药市同韩康。人生胸次多磈礧,得来祸患非寻常。先生意气仍爁煔,耳雷鼻火吐长燄。啸歌不废万卷书,感愤横磨三尺剑。得拂蓬块生回风,张禄名字起秦中。系铃、解铃非吾累,失马、得马惊塞翁。大名方自满瀛东,谁知鼙鼓来破空,宰相割地出和戎!瀛洲一岛付异族,海国遍处生狼烽。先生全家复越海,祸患乱离才数载。一生未餍升平福,千秋竟见河山改!去年海峤来一游,城郭惨淡烽烟收。老成星散人物异,猿啼鹤唳堪泪流。今年访旧复一到,殊邦谁是辽东帽!仙尉姑为外氏来,王母方壶长痛悼!我在大荒正闭门,忽惊天外得逢君。渡江温峤重相见,裨海邹生一论文。中华可叹今迟暮,异人不出终沈痼。功名无由汗马开,英雄多少儒冠误。君不见辛幼安,旌旂归宋犹退閒?我生况难作此梦,壮怀耗矣空汍澜。先生虽未得盘礴,犹欣后起能鹰搏。乾坤虽老有所娱,丝竹中年差不恶。嗟余今生长此伧,唾壶击碎声彭觥,望汉如望登天庭。万里向风常太息,何时鼓舵从先生!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34667c68c89b8ab0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