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云(bái yún)的意思:指白色的云彩,比喻轻松、自由自在的心情。
传本(chuán běn)的意思:传播经书或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丹诏(dān zhào)的意思:指皇帝的诏书,也可指君主的命令。
浮杯(fú bēi)的意思:指人生短暂,应珍惜时间。
高僧(gāo sēng)的意思:指修行高深、悟性高超的僧人。
久别(jiǔ bié)的意思:长时间分离或离开后再次相聚
眉毫(méi háo)的意思:形容非常细小、微弱。
史传(shǐ chuán)的意思: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记载、传说、故事等。
天子(tiān zǐ)的意思:指君主、皇帝,也用于比喻权力至高无上的人。
未妨(wèi fáng)的意思:表示对某种情况或行为没有什么妨碍,可以不必担心或介意。
西上(xī shàng)的意思:往西方去,指向西方行进或上升。
相见(xiāng jiàn)的意思:彼此见面,相互相见。
心印(xīn yìn)的意思:心中的印记,指深刻的记忆或印象。
乙夜(yǐ yè)的意思:指人品、品德高尚,守身如玉。
云来(yún lái)的意思:指事情或情况突然发生或出现。
支公(zhī gōng)的意思:指出使人明白事理的人或事物。
重瞳(zhòng tóng)的意思:形容眼神炯炯有神,目光锐利。
- 翻译
- 支公具有董狐一样的史笔才能,深夜还在编修史书。
皇帝远赐红色诏书以示厚赏,高僧却隐居不出,如白云飘渺。
长久不见,他的眉毛应已如雪般斑白,心印传承不再如初,似已蒙尘。
如果想念双瞳之人想要相见,不妨乘船西上,共饮一杯。
- 注释
- 支公:指支遁,东晋时期的高僧,以其才情和史学著称。
董狐:古代史官,以公正著称,此处喻指史笔之直。
乙夜:夜半时分,古时以天干纪时,乙为第二位,故指深夜。
丹诏:皇帝的红色诏书,表示重要且尊贵的命令。
白云来:形容高僧超脱尘世,隐居山林。
心印:佛教术语,指内心深处的领悟或传承。
休传:不再传递,暗示传承中断。
重瞳:古人传说中舜的眼睛有一双瞳孔,象征智慧,此处可能指某位智者。
浮杯:泛舟饮酒,寓含轻松闲适之意。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王禹偁所作,名为《寄赞宁上人》。诗中融合了对佛学与儒学的理解和尊崇,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个人情感。
“支公兼有董狐才”,开篇即以古代史官董狐、司马迁之才华比喻赞宁上人的史传修撰能力,表达对其学识与文学造诣的敬佩。
“史传修成乙夜开”,则描绘出赞宁上人在深夜里完成史书的勤奋场景,通过“乙夜”这个特定的时刻,增添了一种超脱世俗、专注学问的氛围。
“天子远酬丹诏去,高僧不出白云来”,诗人借用天子的诏书与高僧的隐逸,象征着赞宁上人的德行与智慧得到了最高层次的认可,同时也表达了对其清高脱俗的敬仰。
“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诗中通过形容词“久别”、“垂雪”、“休传”、“似灰”,营造出一种淡远、超然的情境,暗示赞宁上人在精神世界中的修为与成就。
“若念重瞳欲相见,未妨西上一浮杯”,结尾处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赞宁上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希望能够有机会亲自向其求教的愿望。这里的“西上”可能指的是前往高僧所在的地方,而“一浮杯”则是比喻轻松地攀登,象征着心灵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赞宁上人的深切敬意,还反映出了一种超越尘世、追求精神高度的生活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贾常侍林亭燕集
高贤侍天陛,迹显心独幽。
朱轩骛关右,池馆在东周。
缭绕接都城,氤氲望嵩丘。
群公尽词客,方驾永日游。
朝旦气候佳,逍遥写烦忧。
绿林蔼已布,华沼澹不流。
没露摘幽草,涉烟玩轻舟。
圆荷既出水,广厦可淹留。
放神遗所拘,觥罚屡见酬。
乐燕良未极,安知有沈浮。
醉罢各云散,何当复相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