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怀 李 敬 子 宋 /刘 克 庄 此 士 今 徐 孺 ,柴 扉 肯 妄 开 。空 闻 羔 雁 去 ,不 见 凤 麟 来 。庐 阜 寻 僧 出 ,东 湖 赴 讲 回 。何 由 操 杖 屦 ,林 下 再 相 陪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柴扉(chái fēi)的意思:指家中的大门或门扉。
东湖(dōng hú)的意思:指东边的湖泊,也用来比喻在东方的某个地方。
凤麟(fèng lín)的意思:比喻非常稀有珍贵的事物或人才。
羔雁(gāo yàn)的意思:比喻年幼无知的人。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林下(lín xià)的意思:指在树林中、森林里,多用来形容隐居、避世的境地。
庐阜(lú fù)的意思:指住宅或居所。也用来形容居住的地方。
杖屦(zhàng jù)的意思:指代老年人的步履缓慢,需要拄着拐杖行走。
- 翻译
- 这位当今的贤士,柴门是否愿意随意打开。
只听见信使的问候声远去,却未见有杰出人才来访。
他从庐山的寺庙寻找僧侣归来,又匆匆赶往东湖听讲返回。
我如何能手持杖履,再次在林中与他相伴。
- 注释
- 此士:这位贤士。
徐孺:指有德行的人。
柴扉:简陋的木门。
妄开:随意打开。
羔雁:古代用于传达书信的使者,如信使。
凤麟:比喻杰出的人才。
庐阜:庐山。
僧:僧侣。
出:外出。
东湖:地名,可能指某处讲座或学府。
赴讲:前往听讲。
杖屦:手杖和鞋子,代指出行。
林下:指隐居或自然环境。
再相陪:再次相伴。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俗喧嚣与高洁脱俗之间选择后者的情感态度。
"此士今徐孺,柴扉肯妄开" 一句,以“士”自指,表明诗人现处于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不再轻易地为外界之事所动。门扉紧闭,拒绝外界干扰,守护内心的宁静。
接下来的 "空闻羔雁去,不见凤麟来",通过听见野鸭飞去而未见仙鸟凤麟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世间喧嚣与精神追求之间的差异。世间繁华如野鸭之声,皆为虚幻,而精神上的高洁理想——凤麟,则难以一见。
"庐阜寻僧出,东湖赴讲回" 此句则描绘诗人在自然中寻访佛法的生活片段。庐阜(即庐山)为古代高僧居所,东湖则是修行之地。这两处地点都是精神寄托之所,表明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有着根本的不同。
最后一句 "何由操杖屦,林下再相陪" 中,“操杖”指的是持拂尘的僧人,“屦”是草鞋,这里暗示了诗人对于出家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共鸣。林下之地,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也是精神修炼的所在。再次相陪,表达了诗人对这份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归属感。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诗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描绘,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至高无上的主题。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