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与浑河似,絺巾漉不清。
白衣难再得,黄菊只空荣。
岁俭无香秫,人愁有宝筝。
这首诗名为《酒浊》,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酒浊”这一主题,诗人表达了对生活琐碎、世事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困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渴望。
首句“绝与浑河似”,以浑河(黄河)的浑浊比喻酒的浑浊,暗示了生活的复杂和不纯净,同时也预示着诗人内心的纷扰与迷茫。接下来,“絺巾漉不清”进一步描绘了酒的浑浊状态,也象征着诗人试图澄清内心世界的努力却难以实现。
“白衣难再得”一句,运用了“白衣”这一意象,可能暗指纯洁或理想的状态,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法恢复往昔纯净的无奈。“黄菊只空荣”则通过黄菊的盛开与凋零,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无常,以及对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感慨。
“岁俭无香秫”一句,提到“秫”是一种用于酿酒的谷物,在荒年中无香秫,意味着生活困苦,没有美好的事物可以寄托情感,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忧郁情绪。“人愁有宝筝”则以宝筝(一种乐器)的愁音,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哀伤与无助。
最后,“搊弹当月夕,亦复一忘情”表达了诗人即使在月夜下弹奏乐器,寻求片刻的解脱与欢愉,但这种忘情也只是暂时的,无法真正摆脱内心的愁绪。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星转晓天,戍楼听、单于吹彻。
拥翠被香残,霜杵尚喧落月。
楚江梦断,但帐底、暗流清血。
看臂销金钏,一寸眉交千结。
雨阻银屏,风传锦字,怎生休歇。
未应轻散,磨宝簪将折。玉京缥缈,雁鱼耗绝。
愁未休、窗外又敲黄叶。
母弃子,子幼情可怜。子长母还去,为子宜思愆。
龙争虎斗事翻覆,宝玦王孙捐骨肉。
十年母子安茅屋,菽水真情无不足。
奈何一朝辞故帏,子也恸哭牵母衣。
母今弃儿不敢怨,父在深恩母当念。
母如不闻竟不留,黄昏门掩青灯愁。
负米归来饮残泣,他家儿女何绸缪。
噫嘘嚱,迩来万事足悲咤,负德辜恩满天下。
丈夫尽为温饱谋,妇人何得毋重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