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无僧不灵,僧非山何归。
谁谓是孤云,是天皆可飞。
慎哉山与僧,幸勿轻相离。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愿景。首先,诗人将“鱼以水为命”与“僧与山相依”进行类比,强调了生命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鱼离不开水,僧依赖于山,形象地描绘出自然界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
接着,诗人进一步阐述了山与僧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山无僧不灵,僧非山何归。”这句话不仅赞美了僧侣与山林的深厚情感,也暗示了自然界与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关联。山赋予僧侣静谧与灵感,而僧侣则为山林增添了灵性和生命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随后,诗人以“谁谓是孤云,是天皆可飞”来比喻僧侣如同自由飘逸的云,无论身处何方,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表达了对僧侣心灵自由的赞美。紧接着,“若云是孤鹤,决当择所栖”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将僧侣比作孤鹤,强调他们虽独立自在,但内心深处仍有着归属感,渴望找到心灵的栖息之地。
最后,诗人以“慎哉山与僧,幸勿轻相离”收尾,呼吁人们珍惜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保持和谐共处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僧侣与山林关系的深情告白,也是对所有人的一种提醒:在追求个人自由与精神寄托的同时,不应忽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比喻和深邃的哲思,不仅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图景,也蕴含了对个体自由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盈盈泪眼。漫向我耳边,作万般幽怨。奈你自家心下,有事难见。待信真个,恁别无萦绊。不免收心,共伊长远。
素鸾飞下青冥,舞衣半惹凉云碎。
蓝田种玉,绿房迎晓,一奁秋意。
擎露盘深,忆君凉夜,暗倾铅水。
想鸳鸯、正结梨云好梦,西风冷、还惊起。
应是飞琼仙会。倚凉飙、碧簪斜坠。
轻妆斗白,明珰照影,红衣羞避。
霁月三更,粉云千点,静香十里。
听湘弦奏彻,冰绡偷剪,聚相思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