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伯阳(bó yáng)的意思:指聪明、机智、智慧出众。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成书(chéng shū)的意思:指已经完成、定稿、成文的书籍或文件。
道家(dào jiā)的意思: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学派之一,强调追求道的真理和自然的本质。
韩非(hán fēi)的意思:指人心险恶,不可轻信
名迹(míng jì)的意思:指有名望的事物或人物留下的卓越成就或杰出作品。
齐物(qí wù)的意思:指物体的各个部分协调一致,没有不和谐的地方。也可以指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没有矛盾。
世人(shì rén)的意思:指世界上的人;所有的人。
太史(tài shǐ)的意思:太史是指古代官职,负责编纂历史和记录史事。在成语中,太史常常用来形容人的学识渊博、博学多才。
未免(wèi miǎn)的意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过于极端、不可避免或无法容忍。
物我(wù wǒ)的意思:物我,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鉴赏
这首诗《读史》由金末元初的诗人蔡圭所作,通过对历史人物和典籍的审视,表达了对道家哲学思想的深刻理解与独到见解。
首句“伯阳名迹世人知”,引用了老子(伯阳是其字)的故事,指出老子及其思想在历史上广为人知。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著作《道德经》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句暗示了历史中道家思想的重要性与影响力。
次句“太史成书未免讥”,提到司马迁(太史是其官职)编撰《史记》时可能受到的批评。司马迁以严谨的历史态度记录了众多历史事件与人物,但他的作品也因立场、观点或事实的处理而引发争议。此句反映了历史记载的复杂性和主观性。
接下来,“不是道家齐物我”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核心观点——如果不是道家的思想,即追求万物一体、无分别心的理念,那么很难理解和接纳像韩非子这样的法家思想家。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张严刑峻法以治国。通过对比道家与法家,诗人强调了道家哲学在理解历史人物与思想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最后一句“岂容同传著韩非”,进一步强调了道家与法家思想之间的差异,以及道家对历史记载和人物评价的独特视角。诗人认为,如果没有道家的齐物我观念,就难以将韩非子的思想与其他历史人物并列在同一部书中,体现了对道家哲学的推崇。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道家与法家,探讨了历史记载的多元性与复杂性,以及不同哲学思想对理解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重要作用。蔡圭借古喻今,表达了对道家哲学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同时也对历史记载的客观性与主观性进行了反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