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中酬万用,尘里湛孤心。
万里无依锡,虚囊不取金。
不取(bù qǔ)的意思:不要取得、不要采取、不要得到
常调(cháng diào)的意思:指经常变动或调整,没有固定的规律或稳定的状态。
孤心(gū xīn)的意思:心灵孤独,感到孤单和寂寞。
鹿苑(lù yuàn)的意思:鹿苑是指鹿群聚集的园林,比喻人才聚集的地方。
四真(sì zhēn)的意思:指言行真实可信,态度坚定,品质高尚。
为法(wéi fǎ)的意思:为了法律、正义而做事情。
无为(wú wéi)的意思:指不做事、不行动、不作为的状态。
须知(xū zhī)的意思:必须知道的事情或要点
应得(yīng de)的意思:指根据事实、道理或法律应当得到的报酬、待遇或惩罚。
于今(yú jīn)的意思:指到了现在,表示时至今日。
真果(zhēn guǒ)的意思:真实的果实,指真相或真实的结果。
自解(zì jiě)的意思:自己解决问题或困难
无为法(wú wéi fǎ)的意思:无为法是指不采取行动,不做任何事情,但能够达到事物自然而然的状态。它强调不做无谓的努力和干预,以达到事物自然自发的发展。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黄省曾所作,名为《赠隆玺禅师一首》。诗中以“自解无为法”开篇,表达了禅师通过自我领悟,达到超脱世俗、顺应自然的境界。接着“常调鹿苑琴”一句,以鹿苑琴比喻禅师内心的平和与宁静,暗示其修行的高深与纯粹。
“定中酬万用,尘里湛孤心”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禅师在冥想中应对万物变化,保持内心纯净如水的状态。这不仅是对禅修境界的高度概括,也体现了禅宗强调的“心无所住,万法皆空”的哲学思想。
“万里无依锡,虚囊不取金”则展现了禅师生活的简朴与淡泊名利的态度。他行脚万里,不带金银财宝,象征着追求精神世界的富足而非物质的积累。这种生活态度体现了佛教中“放下一切”的教义,以及禅师对世间繁华的超越。
最后,“须知四真果,应得證于今”表达了禅师修行的目的和最终的成就。这里的“四真果”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四种正道果报,即苦灭、集灭、道灭、涅槃。禅师认为,通过不懈的修行,人们可以实现内心的解脱,达到涅槃的境界,即生命的终极自由和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师修行过程和境界的描绘,传达了佛教的核心理念——通过自我觉悟和修行,达到心灵的净化与解脱,实现生命的根本意义。